第205章 朴实的商战(1 / 2)

加入书签

打趴蚬壳之类的对手,王援朝还可以研究新式电扇,让供货商根据他的要求,定制专属零部件。

    以后有条件了,再研究电机之类的核心部件,从代工,走向自研。

    这些先进模式,他可太懂了。

    只是这个事需要多费点功夫,之前他不愿意大费周章而已。

    实业的赚钱速度,远远不及金融嘛。

    等到11月那波块钱赚到了,他有的是时间,慢慢发展实业。

    反正这个事,他决定要做了,一时半会急不得,可以慢慢布局,但一定要强力推进。

    大胡子几人也一起帮着盯梢,猛女施珍会识文断字,有伤在身,不便在外面跑动,就成了他的秘书,每天晚上他召集大家汇总当天的工作成果,猛女就负责记录整理。

    王援朝按照隆盛这种小工厂的生产标准,仔细调查测算了各类零件部品的采购、加工成本,看看管理和采购上,哪里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很快,这些供应商、销售公司基本都联系上了,王援朝就开车前往考察谈判。

    他有车,前世几十年的气质,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尴尬的是,比如扇叶,人家就提供铝合金板,需要电扇厂自己用油压机将铝板压成扇叶的形状,然后裁剪、打磨、喷漆等等操作。

    而电机,则是从贸易公司整个的采买的小日国的产品,这个核心部件,你倒是自己生产呀!

    敢情蚬壳就是个自己生产非核心部件的大组装厂而已!

    隆盛也是这样的,他们有一台油压机,慢慢生产扇叶,然后买电机等其他配件,组装,只是规模比蚬壳小的多的多。

    蚬壳的工人数量,厂房,都是隆盛的几十倍。

    当然,人家蚬壳的技术,也是隆盛没得比的,这点还是要承认的。

    组装厂和组装厂,也是有区别的。

    王援朝跟铝板供应商谈判过,人家不愿意增加设备和人手,帮忙做扇叶。

    不然,人家自己直接生产组装电扇得了。

    愚蠢!短视!

    于是他试着找隆盛的老板聊了聊,问对方愿不愿意帮忙代工,只生产扇叶。

    他拿的样品是拆解的蚬壳的扇叶。

    不过价格压得很低。

    通过王援朝的精细测算,测算下来,每片扇叶,符合王援朝的要求的情况下,隆盛只能赚5毫钱!(毫=角,仙=分)

    隆盛老板当然愿意啊,厂子停在那边,也要付房租的啊!蚊子腿不是肉么?

    甚至表示他有库存,那些扇叶,如果王援朝愿意的将就的话,可以直接卖给王援朝。

    但王援朝表示自己的需求量有点大,隆盛可能满足不了。

    隆盛老板听了,不急反喜,问要多少?只要付定金,他这肯定没问题。

    隆盛想的是,只要你付定金,我自己生产不出来,我找同行一起帮忙啊,有钱赚谁还不乐意?我抽他们个1毫,哪怕5仙,也是美滋滋的啊!

    隆盛一个月,如果只生产扇叶,2000片不是问题,如果是之前那样多招工人,加班加点,3000片也不是不行。

    这一想,如果一扇叶片挣5毫,貌似挣的也还行啊!

    他隆盛怕的是不能生产么?

    他隆盛怕的是生产出来卖不掉啊!

    但王援朝还是摇了摇头,然后就要离开。

    隆盛老板觉得这人有意思?耍人?

    倒是老员工肖琦悄悄跟他说了一句,这个王老板要的真的有点多,一个月10万叶!

    隆盛老板倒吸一口凉气,特么的,他居然跟一个月赚5万的生意这么失之交臂?

    老天给他发财的机会,他都抓不住啊!

    他急的抓耳挠腮,连忙冲到王援朝的车旁,希望王老板给点时间,他仔细盘算盘算,只要王老板付定金,他哪怕贷款,也会将设备人手材料搞定!

    王援朝想了想,表示可以给他一个月的时间。

    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

    王援朝知道这么短时间,对方不可能全部搞定产能,可能还会去找同行一起,但只要东西符合他的要求,他才不管隆盛是自己生产的,还是找别的工厂作坊生产的。找谁代工不是代?他就是让隆盛老板去召集人手呢,省的他一家家的找!

    隆盛也知道王老板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但他总得努力一把啊,就算分润出去,只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他一个月挣一两万,也很美滋滋啊!

    总有一天,他会把这5万的钱,都挣过来的,只要王老板这边合作顺利的话。

    王援朝的10万片扇叶,不是瞎扯的,而是,目前蚬壳,根据原材料推算,月产量就是1-2万套,其一部分出口贸易公司,一部分则是香江本地的代理商。

    蚬壳的出货价差不多在165,给代理商和零售商留下15块的空间。

    而隆盛这些小作坊小工厂,价格还要再压低一些,差不多在160,勉强挣点小钱。他们的产量销量,对蚬壳没有一点竞争力,蚬壳自然也无视他们。

    所以,王援朝说10万片,最后如果各家能凑5万片的产能,他也能月产1-2万套,和蚬壳不相上下了。

    他当下只想站稳脚跟,没指望通过实业挣多少钱。

    王援朝将这些供方都跑了一遍,对成本压缩有了一个初步判断,量上去之后,很多采购价确实低了一些,他甚至可以将总成本控制在125左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