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不给吃的,就掀你的锅(诚意求票)(1 / 2)

加入书签

老公何文昭一开始说有内地的表弟过来的时候,她是抗拒的。

    周边有很多邻居,都有亲戚朋友过来投靠,不支持还不行,会被人指指点点,这就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外面的世道真的不好!

    但是,老公的这个表弟,却是在香江落脚之后,才跟他们联系上的。人家过来的路上遇到了贵人!

    而贵人,不出意外,就是后面那位,高大帅气的靓仔了。

    叫人看了就满心欢喜。

    都不用何文昭做交代,她娴熟的接过礼物,端茶倒水,十分热情的招待表弟和表弟的贵人。

    看人家那穿衣打扮,还有腰带上的汽车钥匙,这年头,小汽车一万以上!丈夫那300块的薪水,不吃不喝也得三年!

    果然是贵人!

    第一次见面,双方十分客气,就是互相认识一下,李种与何文昭说是表兄弟,但也陌生的很,还是第一次见面。

    如果不是大包小包的还开着小车上门,怕是气氛没有这么融洽。

    虽然在电话里已经简单聊过共同的亲戚了,但见了面,还是要嘘寒问暖的聊聊的,然后李种介绍了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当然,略去了和王援朝PK蛇头的经历,何文昭夫妇也觉得差不多如此,顺利的润港者,就是这样的。

    何文昭还讲了他在大鹏湾巡逻,抓偷渡者的小船,遣返那些偷渡者的事。

    他在水警干了9年,才是一个高级警员,还需要每天在外面东奔西跑,为生计操劳。

    海湾巡逻,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李种笑问:

    “表哥,我要是偷渡的时候,小船被你抓了,你会怎么办?”

    何文昭沉默了一会,道:

    “老老实实的把你抓起来啊。

    要是把你放了,船上这么多人看见,我被别人举报的话,我这个高级警员,怕是要被降级的。”

    李种的笑容戛然而止,这,太……

    何文昭也觉得这话太决绝,补充道:

    “如果不是被我抓到的,我反而能帮忙找关系,把你放走,你,懂么?”

    李种有点迷糊,啥意思?

    不过他也很快将这个话题抛在一边,很明智的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高级警员,还不能团结下面的警员么?

    还会被人举报?

    他只得出一个结论:表哥水平不行,比队长差远了!

    王援朝笑道:

    “那何警官有没有想过团结身边的同事啊?”

    何文昭苦笑了一把,道:

    “能团结同事,谁不想呢?不过我也就一个高级警员,又不是警长。”

    李种疑惑道:

    “表哥你不是带一条巡逻船的么?”

    何文昭道:

    “偶尔警长安排,我才能带一条船。警长能安排我,也能安排别人。

    所以啊,警长才稍微有那个资格,团结大家。

    因为大家背后都是各个社团的,警长也得跟社团处理好关系才行。

    除非警长本人就是社团大佬,才有底气说谁不听话,直接叫去蹲水塘!”

    李种点点头,这就懂了,难怪表哥说别人会举报,他这个队长是临时的,没用。

    归根结底,还是表哥没用!

    王援朝道:

    “何警官没想过继续往上进步进步?”

    何文昭看了看王援朝,脸色有了点希冀,道:

    “肯定是想进步的,但进步的代价太大,我承受不了。”

    李种道:

    “那表哥你没加社团么?”

    何文昭道:

    “怎么没加?不加社团还怎么混?

    我是14K啊,但社团里没有大佬顶我。”

    说到后面,他也觉得郁闷,哎。

    李种点点头,这代价看来真有点大,社团都不愿意顶!他好奇的问:

    “那代价是多大代价?”

    何文昭淡淡道:

    “20万。”

    李种吓得直接闭嘴,人都抖起来了。他都不知道20万后面是多少个零了!脑袋里数了好几次,数不过来。

    王援朝没有说话,他刚过来,也就缴获了二十多万而已,怎么可能直接就投给一面之缘的人?

    再说了,得到的太容易,才不知道珍惜呢。

    反正他不急,慢慢来。

    对方没接话,何文昭就明白了。

    何文昭也没觉得王援朝能拿的出这个代价,这可不是一辆小汽车!王援朝也许有点钱,但远远不够。

    大家别过话题,聊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社团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何文昭提醒他们要注意,在香江,社团无处不在,毕竟是表弟,初来乍到,还提了那么多礼物,于情于理,他得关照到位。

    可惜他是水警,不然多少能照顾照顾对方的。

    王援朝倒是听的很有滋味,还和何文昭八卦总探长吕乐、蓝钢。

    ……

    大胡子的表哥叫肖琦,在隆盛电扇厂做工。

    隆盛电扇厂规模很小,2000平方尺的厂房,还是租的,从老板到工人18个,每个月能生产500台,每台成本差不多150元,出厂价160元。

    没办法,蚬壳电器厂的本地产品,市场价才180元左右,直接就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他们这些小厂子,只能更便宜,才能混口饭吃。

    1月底的时候,老板接了个大单子,2000台。

    老板连忙扩招人手,全厂紧赶慢赶,结果,月初被别的厂子,150的价格,直接给截胡了。

    电扇厂每个月要供原有的销售商店500台,左右数量差别不会太大,这是一直雷打不动的生产计划。

    所以,这个单子,老板额外贷款25万,采买生产材料,准备大赚一笔!

    要是这单成了,老板一下子能大赚一万五!一辆小汽车妥妥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