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风陵渡运铁向河南 走关中再议…(1 / 2)

加入书签

张德柱:“大伯,此次你带些铁,所经之地放下几锭,多少赚些,也为我蒲州铁带回些主顾。”

沈万山笑道:“方才说了许多,这铁价如何,我毕竟是两头儿跑的货贩,人和牲口顶风冒雨赶路,不易哩。”

莫耀祖道:“大伯,蒲州之铁自冶成铁锭,百斤所耗三两;再运至此处,人吃马嚼,又加三钱。”

莫耀祖眯眼笑看着沈万山,“按理与大伯已算相熟了,当惠利一些。然生意之理,不应厚此薄彼,非独与大伯,凡在这货场出的蒲州铁都是此价。今日与大伯缘厚,日后大伯每经过,所需平阳之货,知会我等一声,当事先在此备好以候。若有何贵重货物需我等照管,亦当尽心尽力,以此不负今日西凤酒也。”

沈万山听了此言,拱手道:“却是好商道,便依了你的价,我五头大骡,腾出四头,明日一早我来拿八百斤。”

沈万山走后,钟鸣岐道:“这顿酒没白喝,让我们有了些主张。”

第二天寅时,沈万山和一个跟随赶着骡子来了。

这个跟随二十几岁,与沈万山搭手很是默契,一问原是他儿子。

一头骡子驮四块铁锭,两下挥手告别。

沈万山当晚在雷家营宿了一夜,第二日到了陕州。

次日赶了骡子上街,一想何不到此处集市,看能否将铁卖掉。

谁知到了集市,刚卸下不大一会儿,便有铁器铺伙计看上,喊来了师傅。一番讨价还价,每百斤六两六成交。

铁器铺的师傅道:“赶上订一辆好马车就得三、四十斤铁,若有这样的好铁只管送来。”

沈万山见眼前是个大赚一笔的机会,恨不得立马返回再驮一千斤来。

犹豫再三,先回了洛阳,手里的东西料理好,雇了脚夫,赶了十头大骡,又回风陵渡。

陕州造马车的多,是因从洛阳翻山越岭到此,由此再往西安,仍是道路曲折遥远,马车不结实走不到头。

陕州毕竟与风陵渡近一些,十头骡跑了几趟,赚了百十两,便有些卖得不痛快了。

于是将铁运到了山南洛阳周边一带。

渐渐不再往关中跑,只跑风陵渡与洛阳之间,与张德柱也成了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相识。

钟鸣岐与莫、张二人商量,“风陵渡货场是不能动了,但仅守在此处,到年底也不过几千两银子。你二人谁留下,谁随我西行?”

莫耀祖:“我俩听大人布排。”

张德柱:“大人,这些时日我看出,耀祖兄弟虑事、谋划、应对上都强于我。陕西之行,如平地起楼,且只能成不能败,我觉得耀祖兄弟去比较妥当。”

钟鸣岐问:“莫经略,你意如何?”

莫耀祖:“德柱兄所言亦可。我与大人西行,源头还在这货场。无论何方客商,必是每百斤三两三钱,多一文不收,少一文不卖,方立得蒲州铁之信誉。再者,德柱兄在此常驻,不妨顺带经营些进出平阳之货,不必贪多,取个存货钱即可。此处三地往来,看似利薄,一年下来也可观。”

钟鸣岐:“张经略,调派役夫宜宽严相济,遇有不服管教者,交与北岸巡检司责罚。每日收银,必交巡检司存管,日日结帐。遇急难之事可去求将军大人。”

张德柱:“大人与耀祖兄弟西行,河南这边卑职也尽力与过往客商联络。大人此去,定是一路走,一路书信不断传回,我必依大人指派,全力以赴。”

莫耀祖:“沈大伯父子我看是内行,你与他多勾连,必要时派役夫帮他送货。只要河南那边用惯了,就算成了。”

次日一早,钟鸣岐向储将军拜别,四匹马两头骡,与莫耀祖带两名差役,沿着渭河南岸向西行。

钟鸣岐看着地图,对莫耀祖说:“我们今日宿到华阴,约七十里,不必急赶。”

莫耀祖虽第一次出远门,但跟随着官家大人,心里有了依靠,身心放松。平时总眯着的眼睛睁开来,看看左边无尽的山色,望望右边连绵的黄土。

前方的平川一望无际,渭河在黄绿斑驳的平原上若隐若现,一时心旷神怡。

对钟鸣岐道:“大人,这山真高、真长哩。”

钟鸣岐摇头笑笑,“长?此山秦岭,东西绵延八百里,贴山根走怕要三百里,何止是长啊。”

当日,夕阳的余晖把关中平原照得色彩斑斓的时候,四人入了华阴城。

估摸着已是散衙了,只能第二天去拜衙门。

莫耀祖说趁着店铺还未关,去铁器铺看看。

果然,铁器铺师傅一看他们的铁,出价百斤七两好歹要留下。

莫耀祖道:“老哥,我们只带了样品来,你若想要,不消几日便大驮的到了。”

铁器铺师傅:“大驮货到了,想是再便宜些。”

莫耀祖道:“到华阴每百斤三两六钱,几乎是老哥出价的一半,此是官铁,无利可赚,只取冶铁本钱和火耗。我们大人在此,绝无虚言。”

钟鸣岐道:“确是如此。若想用好铁,不出三、五日,随你要多少。”

回到旅店,钟鸣岐道:“我等如何将铁运到华阴,宜与本地县令相商。待我再以邓大人名义书写公文,总比我空口讲话要管用些。”

第二日一早,递上拜帖。

县令一看钟鸣岐与自己平级,便客气迎出来,兄弟相称。茶罢,递上公文。

钟鸣岐把欲寻货场和招雇民夫运铁的事一说,县令一听不用自己出一粒粮一厘银,当即便满口应承。

莫耀祖作揖道:“大人义举,愿奉送二百斤好铁于衙门,往后年年如此。”县令稍一推辞便应了。

有县衙吏员相助,再张贴出招募告示,挑夫每月可得银一两五,带骡马者可得三两,自带车者则更多。

华阴应招者甚众。第二日晚,便有铁运回,之后每日渐多,华阴及周边铁器铺也都用上了蒲州的好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