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拜将军潼关建货场 逛古城偶遇…(1 / 2)

加入书签

储将军敦实的中等个儿,一身白绫便服,面色灰黑、圆眼圆脸、声如洪钟,在客堂见了二人。

看了钟鸣岐递上的信,“其实不劳邓大人亲笔签名,你们看中了哪块,直接说于渡口巡检司即可。”

钟鸣岐听得脸一红。确实,他应该携着邓知府的亲笔信呈给储将军,但事先都没想到在潼关建货场这一步。

起身作揖,“将军大义,下官代邓大人和平阳府上下谢将军大人。”

储将军笑道:“本守备有些许请求。我这潼关虽不是兵多将广,但也什么都缺不得。军械所屡报,近几年铁料粗杂难锻,你们所运之铁可否先助我一些。”

郑天野:“将军,下官所带都是好铁,可派军兵先取回五百斤。我平阳今后常年在此向外输铁,不会少了将军的铁用。”

储将军:“如此甚好,你们有何难处尽管找我。”

拜别了储将军,几人在渡口南面的塬上转了一圈儿,选了靠近官道的一片空地。

二十来个役夫将二百块铁锭搬上来。

城内的十个军士背走了十块。

郑天野指挥着役夫将一百九十块铁锭围成矮墙,上搭木棍和席棚,守货场的役夫便有了栖身之处,又能就近看守。

郑天野:“当下几十万斤,即使都运走,日后也是源源不断地来。眼下一日大约能冶四千斤,以后或会更多。”

钟鸣岐:“此处已非权宜之所,而是要常驻了,得正经盖几间屋,总不能常年住店枉费银子。”

张德柱道:“四千斤,八十块铁锭,日后只需每日十辆车,货场留几个役夫足矣。”

钟鸣岐道:“趁着晚间铁还未运到,我们都饱食一顿,好好睡一觉。”

军士端来一包肉食、十几个大馒头、一坛酒、一壶茶,几个胡乱填了肚子,酣然而睡。

晚间又如先前,一阵忙乱,但有了昨日的经验,顺畅地把一万斤铁运了过来。

郑天野:“我不能在此耽搁太久。北岸卸货、装船等事项,我看加一份伙食银,就交给那个巡检史吧,他对此处熟悉,我留下个随从帮他。”

渡口的事项大体办妥后,郑天野返回。

钟鸣岐与莫耀祖、张德柱喘息了一日,已经有往来的客商来看铁问价。

莫耀祖将所带的样品摆货场边。

走长途的中小客商,往往是遇到合适的货便会采办一些,无论走出多远,有钱赚便卖掉。

没几天,随马带来的样品已经卖完,铁锭也卖出了几千斤,忙书信给冶铁所补货。

数月前,郑天野从各州县征了百十名铁匠,趁着冶铁所的热铁,打出农具、厨具和车马用具等,又快又好,接信后立马装车送来。

客店里,钟鸣岐看着摊在桌上的二百多两大小银锭,喜得合不拢嘴,“往后银子都会归拢到风陵渡,如何看护、运回府库?”

莫耀祖:“大人,我看北岸巡检司就合适,高而孤立,远离闲杂人等。让府里加派人手,设个银库。无论南岸得来多少,必是要当天交到银库,如此方不至于出意外。”

如郑天野所料,黄河岸边水气大,不几日铁锭便开始长锈。

张德柱买来两桶菜籽油,让役夫用猪鬃刷往铁上刷一层油。

铁锭和铁器油亮亮闪着黑蓝的光,摆在官道旁的货场,很是显眼。

这一日前半晌,役夫们夜间卸了货,此时还在酣睡。

三人吃罢早饭,嘱咐役夫看好货场。

潼关城在货场南面更高的塬上。

无论寒暑,城门和城墙的军士常年身着二、三十斤重的铁甲。

城墙下,把守的军士见三人身着官服而来,并未阻拦。

登上城墙南望,只见潼关城背靠土塬,一直向南、向上,铺到尽头便是直插云天的秦岭。

塬上散落着一些村庄,几条大土沟由南向北通到黄河边,沟里也住着人家。

钟鸣岐道:“潼关城扼陕晋和中原之咽喉,陕西与河南之间,唯潼关一城门可通行。古往今来,凡改朝换代,潼关必经一番生死洗礼……。”

莫耀祖和张德柱第一次随官府大人同游,听着钟鸣岐侃侃而谈,有一点茅塞顿开之感。

张德柱道:“大人是讲,凡陕西、河南所需外地货物必经此处了。如此说,只要陕西、河南所无之物,我放在此地便可等商人来取。”

钟鸣岐:“商道上确是如此吧。”

莫耀祖道:“码头上的货看得很清楚,平阳最吃香的其实是盐哩。”

钟鸣岐:“盐务朝廷专卖,管制得很严,我平阳所能周旋的也就是铁了。”

莫耀祖:“这几日看,平阳自风陵渡而入的是茶、糖、杭缎、瓷器,由此而出的是盐、铁、棉、白米。”

张德柱接道:“入冬后,由此而出的还会有年画。今日看明白,平阳府流水般的金银,都从这渡口过。”

三人边说着话,边转到北城墙眺望。

极目黄河自北而来,只见水天茫茫,泥沼芦苇隐约相杂其间,一时无语而立良久。

钟鸣岐指着脚下自西而来,缓缓并入的一条河,“此乃渭水,由陕西而来,与黄河在此交汇,共赴中原。天意如此,成就东西一体,四海一家。”

莫耀祖问:“大人,此渭水是文王渭水访贤的那个渭水么?”

钟鸣岐:“正是。不过钓鱼台不在此地,而在西安府之西,距此八百里之遥了。此次我等出陕西,或许有幸去拜一拜。怎么,你也知此典故?”

莫耀祖道:“回大人,过去做牙纪时,偶与商客同入勾栏看传奇,记得一些戏文。”

钟鸣岐:“我们此次西去,便是沿渭水南岸一路向西。”

下了城墙,钟鸣岐说在城内走走。

潼关城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房屋依地势,青石地基,青石院墙,青砖房屋,最大的当然是兵营,此外还有些旅店、酒馆。

张德柱道:“这潼关城别看小,却要比平阳城富有得多,我俩与大人走了这么远,无一处土坯房。”

钟鸣岐:“听同僚讲,潼关城内皆是守军的大小官长和眷属。朝廷历来看重潼关,军饷充足,又无战事,自然银子就都花到房子上了。”

莫耀祖:“酒馆也多。”

张德柱:“满平阳城无一家敢卖牛肉、驴肉,潼关城却已见两家驴肉馆儿了。”

钟鸣岐:“此处的村庄多为军户,民风不同别处,强悍直爽,不善农桑,不置家产。我们若在此久居,勿与人产生争执,有事可直报城内官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