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草 堂 春 秋 第一章(1 / 2)

加入书签

一。历经战乱流离苦栈道剑门至成都

“爸爸、妈妈快看,到成都了!”宗文指着高高的城门喊起来,路上的疲劳与困乏一下子如冰销雪融,拉着弟弟宗武向前跑去。

威武的城门,上面刻着两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成都”。

杜甫仔细地端详着,心中百感交集,叹了口气,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这下可好了,终于到了。”妻子感到轻松多了。

到了成都就意味着一家人可以结束颠沛流离、出生入死的生活了。

想想这一年的经历,真是不堪回首啊!

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两年前,宰相房琯被罢职,时任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护,结果触怒了肃宗,差一点遭到杀身之祸,多亏张镐全力相救,最后才被贬为华州司功。

当年春天,杜甫携一家妻小,自东都洛阳去华州(今陕西华县)上任,遇上华州饥荒,不得已于同年七月弃官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县),十月又奔赴同谷(甘肃成县),十二月初离开同谷,登上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履栈道,攀剑门,经过了一个月的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这一年一家妻小经历了多少饥寒交迫、风餐露宿、兵荒马乱。“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种遭遇使诗人杜甫更加了解百姓,更加亲近百姓。那千古流传的“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一年完成的,是时代和生活造就了一代“诗圣”。

繁华喧闹的成都对于宗文宗武来说是新奇的,这种新奇令两个孩子很兴奋。

“爸爸,这就是成都?”

“哈哈,没看见城门上都写着吗?”杜甫指着城门说。

“这么繁华啊,比洛阳都繁华。”妻子说。

杜甫回头对妻子说:“你没听说吗,天下都城,扬州第一,成都第二?其实落洛阳是被战火给毁了。”

“子美,‘成都’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妻子问。

“很久以前,蜀的先民沿着岷江迁徙到这里,看好了这块水土肥沃的宝地,就定居下来。到周朝末年,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来,结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以就叫‘成都’了。”

“爸爸,这里还是‘天府之国’呢。”宗文说。

“是‘天府之国’,李冰做蜀守时,修了都江堰,旱可灌溉,涝可防洪,旱涝从人,永无荒年,不知饥谨,所以说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块宝地建立大汉基业的;三国时,诸葛亮也为先主刘备选择此地作为复兴汉室的根据地。”

“可好了,一家人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可以吃顿包饭,睡个安稳觉,舒舒坦坦地过日子了。”妻子很满意。

宗文宗武兄弟俩拉着妈妈,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不停地逛,不停地问。

此时杜甫的心情与家人完全不同。

雾气蒙蒙笼罩着成都的上空,西斜的太阳被云雾遮掩着发出惨白的圆晕,不象中原的太阳那样灿烂明亮。远处的林带如同罩上一层雾纱,这一切都给杜甫一种凄凉与陌生感,此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另一幅图画。

此时的长安,应该是夕阳斜照,晚霞满天了。彩霞掩映下,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一座座巍峨的宫殿,流金溢彩、金碧辉煌,一派皇家瑞气。宽阔的大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长安大道横九天啊!”杜甫感叹道。

当然,杜甫更留恋曲江:芙莹园,“青林重复绿水弥漫”,“佳树环绕,珍禽鹜集”,“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蒙蒙”,是皇帝赐宴游玩处。

杜甫此时记起了《丽人行》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在此游玩宴饮的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杏园,几十亩杏花,“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映云犹误雪,照日欲成霞”。当然现在整值岁末,正是沿着曲江登上乐游原,看远处晚霞燃烧,群鸟归林的时刻。

“杏园宴”、“曲江会”为天下士子所膜拜,杜甫自然更是梦牵魂绕,他在那里歌咏宴饮过,留下许多经典诗句,诸如: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穿花蛱蝶款款飞。”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林花着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朝回日月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成都虽然好,终究不是长安啊。”杜甫仰望雾霭沉沉、暮色苍茫的天空,夜宿的鸟急匆匆地向林中飞去,不是在寻找宿巢,倒象是在逃脱什么。

杜甫惨然一笑,满脸无奈,轻轻地吟唱李白的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杜甫又轻吟了最后一句,“是啊,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杜甫的表弟王十五是成都府的司马,王司马早已将杜甫一家的住处收拾好。晚上,王司马约了几位同僚为杜甫接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