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暗力子(1 / 2)

加入书签

长久以来,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始终困扰着人们。

    早在二十世纪,人们便察觉到,某些星系外侧星体的旋转速度太快了。而很显然,在星系外侧星体旋转速度如此之快的前提之下,仍旧将它们束缚到星系之中而不至于脱离,需要星系自身具备更高的质量。

    但后续观测却表明,该星系根本不具备足以束缚住外侧高速星体的质量。

    外侧星体运行速度如此之高,已经毫无疑问的,实打实的证明了该星系质量就是这么高。但观测之中却看不到这么高的质量,那便只能证明一点,必定存在一部份质量无法被观测看到。

    由此,暗物质理论的雏形诞生。

    后续,在对于河外星系与河外星系团,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之中,人们发现了更多暗物质确实存在的证据。于是,人们便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无法被探测到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

    只是很可惜,直到此刻,人类文明的科技实力几乎已经提升到了四级文明巅峰,都未能真正搞清楚它们是什么东西。

    在发送信息的同时,超高精度时钟记录下了此刻的精准时间。

    但因为空间被扭曲了,实际上暗力子所需要传递的路程,却是1.5米。

    当然,在这过程之中并不是没有收获。

    此刻,已经达到四级文明巅峰阶段,具备了充足科技实力向暗力理论展开冲锋的人类文明,毫无疑问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具备了更多的理解和猜想。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常规意义下的空间扭曲、大质量星体周边的空间弯曲等,是由暗力子所导致。他们仍旧认为那是因为引力子所导致。

    因为暗能量具备一种“负压力”。它就像是气球之中的空气一样,相互排斥,越来越多,最终推动着宇宙这颗气球越来越大。

    这就带来了又一个问题:不具备物理意义的时间如何探测?不能探测的话,如何确认暗力子是否存在?

    无数名优秀且杰出的人类科学家,在韩阳的帮助之下,最终找到了一种可能性。

    在空间被引力扭曲的环境之下,应该会存在超距通讯所需时间大于普朗克时间的现象。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没能观测到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之间的延时。

    这便引申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伴随着宇宙的膨胀,新的暗能量源源不断的凭空诞生,填补着那些宇宙膨胀出来的空间。

    在韩阳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实验随之开始。

    但很显然,传递路程不可能为0,且不可能为负数,所以暗力子的速度永远无法慢到与光速等同,或者比光速更慢,就像是常规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也不可能达到光速或者超光速一样。

    人们确定,暗物质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且基本上确定了暗物质在河系之中的分布,并在后续对于宇宙膨胀的研究之中,进一步发现了暗能量的存在。

    但同时,韩阳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规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没什么技术含量,随便交给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验一个文明组织力和科学基础的工作是大多数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关键的创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却只占比约10%左右。

    那么,六级文明所掌握的空间相关科技,与四级文明所掌握的万有力之间,存在着哪种理论体系来承前启后?

    如果真的像是人们所猜测的那样,暗能量是空间自身的某种固有属性的话,那么一切就严丝合缝了——它前承万有力,后启空间相关科技,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下一刻,这信息来到了另一台超距通讯设备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时间,另一台超高精度时钟也记录下了此刻的时间。

    在理论推导之中,人们认为,超距通讯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对于暗力子的利用。只不过在五级文明之前,人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已。

    粒子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可以简单理解为,费米子组成物质,玻色子在物体之间传递作用力。

    而暗力子具备一种十分奇特的性质,它永远以超光速运行,其速度永远不可能降低到光速以下。由此,想要真正探测到暗力子不具备理论可行性。

    但事实却是,暗能量的密度并不会随着宇宙的膨胀减小。不管宇宙如何膨胀,它的密度始终维持如一。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边,实验距离太大的话,又会因为暗力子传递速度太快,导致观测难度直线上升,直接超出人类的观测极限。

    人们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之中是均匀分布的,且密度不变。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既然宇宙在加速膨胀,整个宇宙的体积不断变大,那么,暗能量既然均匀分布,密度就该随着宇宙的膨胀减小才对。

    但,一连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耗去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结果仍旧让人们失望了。

    在这种模式之下,分别位于宇宙两端进行超距通讯——不考虑暗物质分布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和紧挨着的两台超距通讯仪器之间所进行的超距通讯,耗时一样,都在普朗克时间之下。

    基于这个方向,人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最终又提出了另一个猜想:或许,所谓的暗物质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种广义上的,质量不为零的玻色子。

    暗能量具备一种十分神奇的特质,那便是,它是不守恒的。

    人们便打算在中子星两侧,真正的进行一次超距通讯实验,并借助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时钟,来确认超距通讯究竟是否存在具备物理意义的延时。

    相关数据立刻传送到了位于数亿公里之外的大本营。这一刻,通过放置在中子星周边的数万台探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超级计算机对两个时间进行了空间扭曲修正,将最终的结果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最终的结果,让人们失望了。

    想办法提升理论之中暗力子传递所需要的时间?

    一阿秒约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

    中子星周边的空间,就类似于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个重物。

    高达90%的创造性工作由人类科学家完成。甚至于,此刻有关暗力子的猜测,相关数学论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类科学家提出。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仍旧探测不到延时的存在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