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瓦解的宗族(1 / 2)

加入书签

农业方面,随着化肥的出产,还有来自系统空间的签到的优良种子,经过农民们的精心照料,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等。大宸117年都获得了大丰收。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万亩,因为使用了化肥和优良的稻种,平均亩产量360千克,收获稻谷6165万多吨。

  仅仅是水稻产量,就足够近3亿人一年食用,而四州人口总量也才不到两亿人,完全有足够的结余。

  除了水稻,还有另一个粮食的主类: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了8650万亩,产量达到了2249万吨,足够近一亿人食用一年。

  其他诸如玉米等等,虽然也获得了丰收,但是不是主食,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在粮食丰收之后,老百姓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卖粮食的问题。

  俗话说,谷贱伤农。

  如果在其他军阀控制区,遇到丰收年份,粮食太多,价格自然暴跌,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的,也没几个子儿。

  但是张宝安深知粮食的重要性,记忆最深的,莫过于那道不可更改和动摇的耕地红线,那是粮食安全的最重要保障。

  于是张宝安结合穿越前的一些知识,结合现在控制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以稳定粮食市场为目的,搞出了一个相对市场价格偏高的粮食收购价。

  购买的粮食,储备在四州的各个府城和州府区域内,除了少量的流出,结合内政督办府制定的城市粮食价格,作为对粮商的威慑,限制城市粮食价格发生大的波动,

  其他的粮食都囤积起来,以做备用。

  像岳州的战争结束后,张宝安就调运咯大批粮食入岳,帮助难民渡过难关,同时还有效的打击了想要低买高卖,进行投机的粮商。

  至于说到粮商,真正在城市中以卖粮食为生的粮商并没有几个,最多的反而是大地主在城里开办的粮铺。

  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太多的土地,产出的粮食如果自己吃,几辈子都吃不完,所以囤积的粮食大多用来售卖。

  这是大地主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他们一边趁着饥荒的年份低价购买土地,同时又会趁机高价出售粮食,哪怕是寻常的年份,也会在粮食即将收货的前两三个月,趁着手下佃农和平民粮食耗尽的机会,以高价放粮,赚取利润。

  但是这一套,在如今张宝安的治下却是办不到了。

  首先就是张宝安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粮食,可以有效维护市场的稳定,同时楚军的内政督办府还有粮食价格波动幅度的规定,要求粮食的价格不能高过某一个幅度。

  这样一来,大地主们想要通过高价卖粮来赚取利润的套路就落空了。

  而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乡村的长工和佃农也不好找,大地主们只得一边降低佃农的佃租,一边高价招募长工,这使得他们的成本又大幅度增加。

  两相夹击之下,这些大地主们的种地所得的利润就更低了。

  当然,除了城市卖粮,他们也可以选择把自己的粮食卖给面向所有人收购的楚军政府。毕竟在粮食收购上,楚军政府是做到一视同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