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下乡私访(1 / 2)

加入书签

武百给马乡松绑后,道:“我带你去附近村庄看看,让你了解我义军的真正作为。”

  “不过,我们此去不能披甲带刃,需得换上普通百姓的衣裳。”

  说罢,武百便命士卒为马乡松了绑,并给他一身粗布衣服换上。

  马乡虽然心有疑虑,但也想亲眼看看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生活究竟如何。

  苏仲见状,急忙问道:“主公,你带着这降将去哪里?”

  武百答道:“带他去附近村落看看,让他亲眼见证一下我们义军与百姓的鱼水之情。”

  任原听闻此言,也赶忙劝道:“主公,万万不可啊!万一遇到什么麻烦怎么办?还是我带兵护送你前去比较稳妥。”

  武百却摆摆手,说道:“不用,你们就呆在这里吧。”

  “我此行并无危险,何况马乡兄弟已然是我们的客人,又怎会加害于我呢?”

  言罢,武百便与马乡一同离开了营帐。

  两人一路行来,只见田野间麦浪滚滚,百姓们忙碌地耕作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进入村庄后,更是看到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

  武百突然提议道:“马乡兄弟,我们且装作宋军士兵迷路,去百姓家做客,看看百姓对宋军的真实反应如何?”

  马乡身为宋军将领,原本对宋朝在民间的声望还是很有信心的,于是,他点头应道:“当然可以。”

  两人顺着一条小路前行,不久后来到一处广阔的麦田。

  麦田中,一个老农和他的儿子正在辛勤地除草,旁边一个小男孩在地头快乐地玩耍。

  武百走上前,看着金黄的麦浪,赞叹道:“老伯,麦子长得很好啊。”

  老伯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那是当然,今年的雨水好,阳光也足,麦子自然长得好。”

  说完,老伯放下手中的锄头,走上前来与两人交谈。

  武百趁机询问道:“老伯,您家里有几亩地啊?”

  老伯骄傲地回答:“有十亩呢!”

  马乡一听,愣住了。他难以置信地想:“这老伯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土地?”

  看着马乡惊讶的表情,武百微微一笑,解释道:“老伯,这些土地都是您自己的吗?”

  老伯道:“当然是自己的。”

  马乡听后默然无语。

  “这地怎么不是地主的?”

  “普通老百姓在义军的占领区竟然有十亩良田。”

  说起土地,就不得不提起宋朝的土地制度。

  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推行了“田制不立”和“不限兼并”的土地政策。

  “田制不立”这事儿,得从唐朝那个风光一时的均田制度说起。

  想当年,均田制可是个大家伙,可随着私有土地这个小怪兽越长越大,均田制也降不住了。

  土地兼并这个小风波,愈演愈烈,公有土地们逐渐被吃掉了。

  唐朝一看,这公有土地库存告急啊,再想给农民分点地,那真是难上加难。

  于是,朝廷只好无奈地承认:“算了,这些私有土地你们自己玩吧,我就当个名义上的老大算了。”

  宋朝的领导班子一合计,觉得还是别折腾了,顺应大势,公地分配这事儿,咱们就翻篇了。

  再说这“不抑兼并”政策,宋太祖这大哥也是挺拼的。

  为了跟地主们打成一片,他可是下了血本。直接宣布:“土地买卖?你们开心就好,我绝不插手!”

  地主们一听,立马在市场上蹦跶起来,自由交易,嗨得不行。

  朝廷呢?它就站在一边,当个安静的看客,偶尔还鼓个掌。

  于是,土地兼并就越来越不受控制,个人占地的数量也一路飙升,直接冲上了天花板。

  而宋朝底层老百姓,只能沦落为为地主剥削的对象,根本无地可种。

  宋朝推行的两大政策,致使无数自耕农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继,进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由此,许多农民在缺乏衣物和食物的情况下,选择了反抗。这也成为了北宋晚期农民起义不断的重要原因。

  两人的询问似乎让老伯打开了话匣子,他热情地介绍起家中的情况。

  老伯道:“当然是我自己的了,我死后这些土地也会传给我儿子。”

  听闻此言,马乡不禁疑惑地问道:“你不是地主,哪来那么多地?”

  老伯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们这里没有地主。”

  “怎么回事?”马乡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

  老伯看着马乡:“你们是宋人吧。”

  马乡一愣,没想到自己的身份这么快就被识破了,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