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不可思议的续命之战(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

  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华夏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

  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

  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战争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

  在南方,晋朝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等割据国家,统一华夏的北方。

  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前秦丞相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

  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所以时机未成熟。

  王猛去世后八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进攻东晋。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

  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役过程: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

  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实际上仅30万到达战场)前来。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

  八月初二,苻坚派遣阳平公苻融督帅张蚝、慕容垂等人的步、骑兵共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

  九月,苻坚抵达项城,凉州的军队到达咸阳,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幽州、冀州的军队也抵达了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