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高主任居功至伟(3k)(1 / 2)

加入书签

约翰牛的关口人员脸上露出笑容,接过纸包,毛茸茸的手一挥,盖章过关。

    这批三极管最终辗转来到了港岛一间工厂,工厂门头上挂着一个牌子,“振兴电产”。

    两天之后的夜晚,这批元件趁着夜色,被运到了海边,上了一艘小艇。

    小艇上一名身形挺拔的人,与那位报关人握了握手:“同志,谢谢!”

    在漆黑的夜色之中,小艇向着北边驶去。

——

    在结束了使用维护人员的理论培训之后,高振东转入了与运算所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工作中,至于使用维护人员的上机实操,就不用高振东操心了,运算所的人上手可是非常快的,有他们在,不用高振东继续在这个工作上纠缠。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高振东就没有把说明材料上的内容一一宣讲了,他们是有基础,懂计算机的。

    而另外一个常见的架构是哈佛结构,这个结构与冯诺依曼结构的不同是,它的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是分开的,而且是直接使用的两条独立的数据总线分别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效率会高一些。

    这种做不了不只是说没有给他编软件那么简单,而是这个东西从底层开始,就只是为了干这一类事情而准备的,因为他们的程序是彻底固化的,这个固化,是物理层面上的固化,要改程序?那得直接改电路图。

    梁发明点点头:“我们比高主任还是差远了,只要换一下产品种类,那像熔炼电压、熔炼电流、自耗电极长度、输入功率、渣量、渣池深度这些东西,我们就总是有一些把握不好,产品结果总是有一些波动和意外。”

    看得出来,微程序这种方式,还是不够灵活,最终,彻底的冯诺依曼架构完善了,不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复杂,前后交叉,有进有退的。

    这下子,运算所的设计人员觉得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前搞计算机,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理论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

    整个研制工作是典型的先立靶子,再来造枪,这个枪的所有功能性能,都是为这个靶子准备的,靶子变一变,比如距离增加200米,完了,这枪就够不着了。

    高主任做得太多,我们做得太少,不为他做点事情,有点儿不好意思。

    高振东讲完了体系结构,继续讲晶体管计算机的设计工作细节。

    就在运算所这边设计人员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时候,第三轧钢厂ESR项目课题组却是喜忧参半。

    冯诺依曼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组织在同一块物理内存中进行调用,可以频繁修改任意部分的内容,让计算机的灵活程度达到了顶点,这也就是为何当代的通用计算机,普遍采用这个体系结构的原因,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效率会低一些。

    两人心中有了主意,继续专心听课,路怎么走是一回事,可现在这课,不听可就可惜了。

    厉所长摇摇头:“我是走不下去了,你还走得下去?你还甘心继续沿着那条路子走下去?你看看在这儿的所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还愿意走下去?”

    高振东先说冯诺依曼体系的三个原则: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计算机的五大部分。

    直到1978年,国内的计算机其实还走在这条路子上,这也是那个年代国产计算机最终没有通用产品的原因之一。

    TQ-16,支持ALGOL60,并且很骄傲的标上了支持管理程序。

    顺着这条路子,高振东侃侃而谈。

    那个时候,计算机的系统参数里面,会直接把这套计算机系统支持什么语言给写在里面,这在日后的人看来,这很不可思议。

    然后说清楚计算机的五大部分:运算、控制、存储、输入、输出。

    而高振东拿出来的这套东西,是我只管造我的枪,这把枪能打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靶子,代价无非就是可能要换换弹种什么的。

    把通用化的种子撒下去,在高振东看来,这其中意义甚至比这套晶体管计算机系统本身,还要重大一些。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分野也在逐渐变小,终将消失。

    最终利用上述功能部件,形成运算器、控制器、内存控制器,乃至进一步得到整套计算机系统。

    大部分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哈佛结构,包括21世纪之后,大行其道的智能机,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结构。

    这些是后话,在1959年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从晶体管如何得到与门、或门、非门,乃至进一步形成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门、异或门等复合门电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