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黄巢居士(1 / 2)

加入书签

傍晚,临晋城。

    卫觊正在城内衙署偏厅用茶,因为黑熊喜欢,许多人也跟着饮茶。

    他围坐在火塘前,饮茶思索着关中与河东的关系。

    从地理上来说,河东就算不是关中的咽喉,起码也是鼻梁骨。

    最关键的是河东的食盐,关中与河北早晚要争夺河东。

    不为什么军事安全,就单独是食盐一项,就值得、也必须开战。

    食盐的利润太过于丰厚;钟繇能征召八千大军,靠的就是河东食盐专营的配合。

    她看着‘黄巢居士’四个字,已经断定青州兵那么快转换立场的真正原因。

    不仅仅是仙术,更在于一脉相承。

    黑熊伸出手掌晃了晃:“好在收获金银铜器颇多,我已经去信荆州,想从刘琦那里采买五万匹绢。新春官吏需要岁赐,四月左右全军吏士要分发夏装。”

    民间以物易物,诸将部曲是兵役,郡县编户是徭役,都是拿体力来缴税。

    见韩琦不反对,黑熊继续说:“这第二件事情,是起运各类铜器,运输到蓝田。过段时间,荆州方面会来人以布帛、粮食交易铜器。”

    嘴上说着无碍,卫觊还是起身走向后堂,重新检阅周边各县的籍册、府库各类版籍信息。

    带着疑惑,甄宓询问:“这菊花与青州兵有何关联?”

    韩琦又问:“将军,荆州粮食何时能运来?”

    开战后,死关中人还是死河东人?

    这就不是目前能讨论的了,以虎牙军横扫关中的战绩来说,大概率是河东人死的多一些。

    为了获取廉价食盐对外开战,几乎是涉及每一个关中人的公义之战。

    甄宓如果想要带着临晋这里查抄的物资,与粮食去长安,陆路行走怎么都需要三天时间。

    书吏急忙说:“仆见韩琦匆匆而去,又不见使者来见长史公,故来相告。”

    陈酿时间也不算长,大概酒精能萃取花香。

    “妾身恐难以胜任。”

    至于黄金,则带到荆州直接收购。

    黑熊手里已经出现鹅毛笔,蘸了蘸墨,捉笔书写第一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黑熊遣散鹅毛笔,对甄宓说:“明日你就启程返回长安,长安各军月底整编后遣散,我希望每人能发一领新衣。蓝田正在赶制,你去负责,然后带着卫队发放。”

    “这是丹水漕运方面要考虑的事情,关中明年若青黄不接,就靠这批荆州粮食了。”

    “我在想菊花,也想到了青州兵。至于食盐,我在等崔琰,崔琰在等袁尚,这個不能急。”

    关中才恢复三年,桑麻种植、纺织还未真正回复。

    黑熊饮着菊花酒,这是秋后各类菊花混合酒液浸泡陈酿而成。

    大概这首诗,是对黄巾军各地余脉的呼唤。

    黑熊见韩琦脸色大变,继续说:“没有盐,军民疲弱,只会任人鱼肉。若是盐价太高,我宁可死一些人,也要让绝大多数人吃得起盐。”

    紧接着,她越发断定,这首诗里藏着黄巾军。

    各方军阀器械铠甲也是修复为主,严重缺乏铁矿、铜矿这类上游生产能力。

    不止是流通的布帛少,五铢钱也少,所以人头税、商税之类难以征收。

    最好能通过谈判的方式,让河东继续处于两不相帮、中立的地位,就如之前王邑时期那样。

    黑熊也是感到苦恼,关中经济生产恢复的太慢了。

    “在何处?”

    现在关中平定,终于可以暴露出一些立场。

    甄宓不觉得自己比普通官员士人差,但也知道自己很难琢磨黑熊的思维。

    卫氏一族在河东,是能带动两三千豪强联军变更阵营立场的郡望大姓。

    踌躇忧虑之际,就听脚步声急促,临时征发的书吏仓惶而来:“长史公,镇北将军来矣。”

    黑熊劝慰之际,一名女卫到门外阶前禀报:“将军、夫人,左辅都尉韩琦到了。”

    黑熊审视韩琦,皱眉:“看你的意思,可是想从河东、太原购买粮食?”

    韩琦不敢反驳,只能希望河东方面赶紧运输第一批食盐。

    甄宓沉眉思索,青帝主万物萌发、生机,秋来万物枯黄肃杀,叫做黄巢也似乎是理所应当。

    就连她,也感觉黑熊气度威仪变化如似讨平公孙瓒时期的袁绍。

    可谓是,顾盼之间威仪自生。

    长期若不能解决,食盐走私的暴利之下,会严重动摇扫平关中各部带来的统治威望。

    甄宓点头,就问:“那布帛可足够?”

    黑熊自言自语,捉笔在末尾落款四个字:黄巢居士。

    黑熊是从侧门而走,先一步抵达。

    韩琦听着紧皱双眉:“将军,荆州粮食转运关中,耗费几何?”

    这至高之黄天,不是黄巢是什么?

    居住其上之士,不是黄天之主又是什么?

    身为黄天之主,哪里还需要什么篡位、禅让?

    这是革鼎!

    随即又是第二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这场注定要爆发的战争面前,卫氏一族该何去何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