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惊鸟先行(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襄阳之西,中庐县。

    许汜辞别孙乾后,次日就乘鹿车来到了杨家庄园听学。

    杨家讲学的是杨虑,今年十六岁,少年就以神童而闻名于世。

    自前年开始刘表以及周围几个郡守就屡次征辟,杨虑皆推辞。

    今日难得阴天,许汜来时杨家庄园附近已聚集了近百人。

    都是来这里听杨虑讲学的,杨虑讲学肯定不如宋忠这类官学大儒。

    但杨虑这里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讲学的时候不藏私。

    能围绕着一个点,给你说透。

    同时又不拘泥于古今文经两派、各家的各种繁复注解,就仿佛讲经典故事一样。

    容易理解,听讲的时候也不怎么累。

    所以来听学的不止是求学少年,不乏许汜这样成名已久的中年人。

    许汜刚坐下不久,衣着鲜绿蜀锦的翩翩公子廖化端着一盘竹简来到许汜身边。

    许汜挪了挪屁股,让出一些空间:“元俭怎么没去官学?”

    廖化跪坐好,整理盘中竹简,笑说:“官学不准我等议论北方战事,索性就不去了。”

    他盘中竹简都用防水的丝绸袋子装着,丝绸袋子上刺绣了经卷篇章。

    廖化取出一卷,这卷竹简十分精美,竹片打磨光滑,长短、宽幅几乎一致。

    普通竹简是三纬编成,纬绳较粗;廖化的竹简则是多条细线编成,牢固的同时异常精良。

    细线不耐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就要重新编扎。

    廖化几乎将有钱人三个字贴在自己脑门。

    整个中庐县,最强的就三家,蒯家后来居上,但论底蕴家资,还是廖家更强。

    而杨家这一代出了个神童杨虑,能笑到最后的架势越来越明显。

    许汜、廖化低声闲聊讨论北方战事时,人堆里司马芝正捉笔誊抄。

    他身上衣衫浆洗泛白,脸上没有多余的肉,但须发打理的很是精致。

    此刻正往空白竹简誊抄文字,书写缓慢,力争不错一字。

    来这里听学的近半是北方避难士人,现在也都低声讨论北方的战事。

    曹军主力被吸在黎阳周边,根本不敢轻易撤退。

    前期投入了太多物资和人力,撤军不说浪费问题,光是河北士气上涨一事,就不是曹操愿意面对的事情。

    士气这种东西一旦压下去,就要乘胜追击,直接打死。

    若是反弹,会很麻烦。

    宛口就是曹操的侧腰,刘备已经捅了一刀,还打断了曹操两根指头。

    现在发兵数万,哪怕不去前线,只是驻屯宛城一带,也能在战略上与河北相呼应,让曹操首尾难顾。

    民间士人意愿强烈,可刘表镇南幕府迟迟不做表态。

    博望坡一战,俘斩千人,与俘斩五千人有本质区别。

    俘斩千人,是打掉了夏侯惇集群十分之一的兵力,稍稍补充又是一支精锐之师;而这次俘斩五千,相当于彻底打残了夏侯惇集群。

    这能证明曹军还是那个曹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也说明,荆州人努力一把,也能把中原人从马背上扯下来!

    许汜闲聊之际也在侧耳聆听,这里的言论,就是民心!

    未过多久,杨虑握着一把零散竹简走来,他与相熟的士人纷纷打招呼。

    他十六岁身形单薄,身高六尺脚踩木屐,打招呼露笑时有两颗明显虎牙。

    落座,杨虑阅读零散竹简,垂目看竹简上的字迹:“有一位朋友今天想听唇亡齿寒的故事,比起唇亡齿寒,我想到的却是负薪救火,引火烧身。”

    他挑出这枚竹简在手里晃了晃,环视周围士人:“官渡、仓亭以来,众所皆知,河北丧师十余万,两年间丁壮折损最少十三万,多的话有十六七万。”

    见没人反驳这个论点,杨虑继续说:“我荆州男女三百余万,约在七十万户,丁壮亦有百万,轻易可得三五万精锐,使驻屯宛城,遥遥与河北呼应。可若是明年曹公向南而来,河北可能余力袭扰其后?”

    这时候一个士人开口:“威方先生,难道就该这样错失良机?”

    杨虑摇头:“良机只是荆州一隅之地眼中的良机,着眼于天下来看,河北新旧更始,谁也不知袁冀州能否坐稳。曹公若能定河北之地,天下将安,我州又何必兴兵?”

    “这天下,已乱了二十年,是该随着袁本初身死而终结了。”

    杨虑目光环视,见大多数人北方士人持认可态度,只有寥寥无几的北方士人恨恨不平,又不肯站起来开口反驳。

    这说明从公义方面,静静等待北方统一是没问题的。

    这些人应该是与曹操方面有私仇,这种时候上不了台面。

    杨虑倾向于天下将安,乐于见到这种局面发生,所以反对荆州大范围征兵。

    当即就有几个士人起身离去,他们更想与荆州外拓派打交道。

    廖化很爽快的将自己的竹简装袋收好,端着盘子起身对杨虑所在微微颔首。

    杨虑也点头笑笑,目送廖化离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