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看不见的网(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83年港元危机爆发期间,恒隆银行是唯一一家易主的银行,但并不代表出问题的只有它一家。

    当时被挤兑的银行很多,其中大部分熬过来了,也有那么几家一蹶不振,只不过是暴雷的时间延后了一些而已,该来的还是会来。

    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储户存款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

    今年,该行再被爆出无法收回公司董事及部分高层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

    得到消息的刘元昊指示道亨银行与永安接洽,试探一下有无收购永安的可能。

    无独有偶,新鸿基银行也传出有意放盘的消息。

    新鸿基银行的前身是新鸿基财务,由冯景禧在70年成立,79年上市,82年3月升格为持牌银行。

    为了方便开展国际业务,新鸿基银行先后于78年和80年引入法国百利达集团和美国美林证券(各持股20%)作为策略性股东。

    升格为持牌银行后,新鸿基银行在82年地产最高峰的时候斥资3亿港币(相当于该行市值的七成)购买总行大厦。

    结果也不令人意外,在地产崩盘和港元危机中,新鸿基银行遭遇挤兑,面临资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双重困难。

    为了避免被清盘,冯景禧被迫同意让出控股权给引入的两家策略性股东。

    今年5月,两家股东都有意放盘,传出消息要寻找买家。

    道亨银行又与新鸿基银行开始接触,进行试探性报价,一时间忙的飞起。

    永安和新鸿基这两家银行虽然经营状况不佳,但还没到需要港府动用外汇储备接盘的地步。

    这俩在香江的银行体系里都只能算中小型银行,资产不多,价格不会很高,所以有意向的不少,一时间成了两个香饽饽。

    兴元投资刘元昊的办公室,道亨银行的负责人周大维来跟他汇报与两家银行接触的情况。

    “郭家并不想出售永安银行的全部股份,不过至少会交出大半股权和控制权。有意永安银行的基本都是华资,其中恒生银行的收购意愿最为强烈。

    新鸿基的三大股东全都有意放盘,因为要价太高,本地商人基本上都退出了,现在与他们接触的都是外资银行,应该是看中了他们手里的银行牌照。”

    “新鸿基银行报价多少?”

    “他们市值才3.6亿,现在按照6亿的估值对外报价,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而已,你对这两家银行怎么看?”

    周大维显然是做了功课的,没有任何停顿直接说道:

    “我觉得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永安银行。永安的经营方式和以前的恒隆一模一样,我们对恒隆的改革效果非常好,接手永安后能轻车熟路的把恒隆的模式复制过去,应该很快就能打开局面。”

    “新鸿基银行值钱的东西有三样,银行牌照,上市地位和国际业务。

    银行牌照我们自己就有。

    上市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暂时是个鸡肋,恒隆还没有扭亏为盈,现在就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会拖累股价,等恒隆开始盈利后,我们随时都可以上市,也就不需要这个壳了。

    新鸿基的国际业务对我们倒是个不错的补充,但如果就为了这一点出高价收购新鸿基的话并不划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