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皇帝和世家子(九)(1 / 2)

加入书签

卫承安兴奋地在藏书馆呆了一天,午饭宫人送进来的,他也只呼伦吃了几口,又继续徜徉在书海里。

直到傍晚,宫中开始掌灯,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先要去乾清宫,向陛下请辞。

陆秉行对他的勤奋用功,还算认可,身为笨蛋,确实就应该,比旁人多花几分力气。

他随口问道,“今日你可有遇到不解之处?”

卫承安先是一愣,而后眨了眨眼,真的报出了几个问题,是关于《春秋》上的几个古人论点,各流派见解不同,他今日第一次见,也确实不明白。

再来,他也是成心想为难一下皇上。

读书人,谁还没几分傲气啊,毕竟皇上先前的语气,也太大言不惭了……

陆秉行难以言述地瞅了他一眼,这都不懂,就这个水平,难怪区区一个举人,考两次都没考上。

他上上辈子考科举,五经全通,考试时是专治《礼》,但私下,其实在春秋一道上,花的时间更多。

他直接把自己的见解,整理了一下,详实而深刻。

卫承安眼珠微圆,这怎么回事,陛下这三言两语,他怎么好像真的豁然开朗了。

陆秉行却皱了皱眉,“怎么一副蠢样,这要都不懂,就别想朕以后再指点你了!”

卫承安恍然大悟,连忙点头,“懂了懂了,谢陛下点拨。”

陆秉行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今日的问题已经解答完毕了。”

卫承安高兴道,“是,承教于陛下,草民万分欣喜。”

陆秉行又道,“那接下来,朕便布置你一些功课,望你勤能补拙。”

陛下三言两语解决了问题,以至于卫承安对他已经刮目相看了,对此不仅没有一丝不满,反而对陛下的问题期待万分。

听完题目之后,卫承安轻轻皱眉。

陛下出题的能力,跟解答的能力,仿佛不是一个水平上的,这问题是他几年前做过的。

只不过,卫承安还是没有说什么,也许是陛下看他基础不够扎实,所以故意布置这些浅显的功课吧,吾日三省吾身。

这时,陆秉行肃了肃脸色,道,“另外,你跟你母亲手里的人,接下来盯住陈家时,更尽心些,更小心些?

“陛下……”闻言,卫承安心脏一跳。

没想到,陛下连这个居然都搞清楚了。

陆秉行继续补充道,“自明日后,太后便会结束垂帘听政生涯,到时大权尽归于朕手中,待二月科举完毕后,朕要将世家一网打尽,这也是你卫家的机会。”

卫承安只觉得像是在做梦。

他今日进宫见到陛下的第一面,就觉得陛下并非传言中的那种无能傀儡。

就这么一天过去,在他出宫之时,居然得知了这样一个惊天的消息。

卫家虽然家世浅薄,是从他祖父在围场的刺杀中,为先帝挡了一剑后才开始发家的。

但也正是因为家世浅薄,得到了苦世家已久的先帝信任,他祖父其实手中,还是有几份力量的。

他祖父当初是围场的侍卫,但救了陛下之后,便直接升为统领,掌管着围场的几千骑兵。

祖父死后,他父亲卫向明接任爵位。

他父亲是个热衷于享乐的人,对于整日待在臭烘烘又无聊、冷寂的围场,哪里忍得了?

所以便把一切,都交给了副统领打理,一心想着回到繁华的京城,能弄个清闲又有权的文职。

对于父亲这种做法,围场之人也是很无可奈何,但他们是自小看着卫向明长大的,早知他的德行,无力回天,只等着接下来的小主人靠谱点。

等后来,陈氏生了卫承恩之后,卫承恩是惯瞧不起这些寒门出生的,只跟陈氏那边的世家大族子弟交好。

愿望又落空了。

直到,慕容辰登基以后。

围场现任的副统领,带着人来投奔了他卫承安。

短短不到十年,东凌国已经换了五个皇帝,皇室不兴,哪里还会有心思出巡享乐,于是,各地围场和行宫都如同冷宫,乃是被抛弃之地。

再这么下去,他们那些人,一辈子都没啥指望了,守着山林混到老。

卫承安是皇帝的表弟,现在又一跃变成安平伯的嫡子。

再者,比起有陈氏做靠山、势力雄厚的卫承恩来说,卫承安可以说是,很需要他们的力量的。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在府里时,妹妹总是艳羡卫云萱有个好外家,能给她撑腰,让她一出生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女。

甚至卫云萱每去一

次陈家,就能带回许许多多的珍宝,这些东西,大部分她连见都没见过。

听她在跟前抱怨的次数越多,卫承安对陈家的境况,也就越了解。

看先帝和太后的种种动作,竭力削弱世家,陈家如此富贵,仍不知收敛,不过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于是,他觉得自己抓住了机会,便开始主动得注意陈家,安排人盯住陈家。

现在陛下将光明正大的机会,递到了他的手中,他如何不珍惜?

卫承安拱手,“是,草民必不让陛下失望。”

陆秉行想起前尘往事,提醒一句,“有些事,朕的人做起来不方便,朕现在给你可以指条路。”

听了陆秉行简单几句,卫承安双眼微闪,看来覆灭世家之事,皇室真得已经要忍耐不住了。

连这些隐秘,都早已一清二楚,只待机会到来,便要其万劫不复。

他点点头,领命而去,这是卫家的机会。

爹肯定会很高兴的,他早就受够了陈家那群自命不凡的人,整天骑在卫家头上作威作福!

第二日上朝时,太后便直接宣布,陛下已经成年,登基半年以来,也已经学会如何为帝王之道。

即日起,太和殿便撤去珠帘,而太后便要回慈恩宫颐养天年,从此后朝中种种事宜,皆由陛下一人乾纲独断。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惊愕不已。

自陛下那日开始独断朝纲之时,他们就预料到,这一日可能将要来到了,但却万万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慕容辰已经是敬仁太后手中,成长起来的第四位帝王了,这这么些年来,还没有一个帝王,在生前便开始独立理政,现在的永元帝竟然是第一个。

在他们眼里,太后娘娘对朝政那是万分迷恋,绝不可能轻易退下,哪怕陛下最终争斗胜利了,也绝对是一番血雨腥风。

可今日,这事居然就这么发生了,陛下居然能兵不血刃,直接亲政。

这本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陛下果然好本事,只是不知道,是动用了什么手段。

那些保皇党老臣们,也很是惊喜,连忙跪下来高呼“陛下圣明、太后圣明”。

但最惊讶的,还是杨家诸人,慕容辰已经是陛下的最后一个儿子了,他以为,只要将慕容等死

,便可轮到他们杨家人了。

谁能料到太后,居然就这么直接放弃了,就这么撤退了。。。。。

那他们这些年来,兢兢业业为朝廷付出,是为了什么?

那是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认为,这是他们杨家的朝廷啊。

现在告诉他们,一切都打了水漂,所有全是为他人做嫁衣。

杨家呆立着的几人,在纷纷跪地的文武百官中格外显眼,直到身边交好的同僚,拉了他们一把,他们才咬牙切齿的趴伏了下去。

陆秉行站在高高的龙椅前,望着众臣俯首,心中并没有多大的惊喜,皇位只不过是治国的资格而已,他是最优秀的,所以他理应得到。

……

年轻的帝王,睁开了眼睛,开始专心政事,举贤任能,将前人扎根的势力,慢慢串联起来,同时也开始发展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兴势力。

转眼间,时间便迈入了二月。

春闱会试开始了,这也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届学子,重视非常。

开考之后,每一日,陆秉行都会前往贡院考场巡视。

九天过去,会试结束。

所有考卷被弥封誊录,由十几名同考官开始进行初步校对、阅卷,初步挑选出其中较优质的考卷。

然后再交于四名副考官查阅,确定出基本名次。

最后才交到陆秉行手中,由他来御笔钦定排名。

本届参加会试学子近千人,但考卷送到他面前时,却只有三四百份了,而其中需要他排名的,其实只有几十人而已。

陆秉行阅卷极快,一份答卷看完几乎不到一分钟。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全部答卷都看完了。

由于答卷到他面前之时,糊名已经被撕掉了,因此,不仅答卷内容,就连每张答卷对应的考生姓名籍贯,他都完完全全记了下来。

他抬起头,看向一直在旁边听召的诸位副考,“这初步排名,是尔等四人共同协商定下的吗?”

四人虽同为副考,亦有官职高低之分,打头的便是户部左侍郎。

他头上微微冒汗,上前一步,回道,“回陛下,确实是臣等经过磋商之后,共同定下的初级排名。”

陆秉行冷笑一声,“四个臭皮匠,也顶不过一个诸葛亮。”

四人脸色发白,陛下对他

们不满了。

心里,却还是有些不服气……

陛下这些日子以来,在朝纲上,确有几分建树,并非先前表现出的无能庸碌。

但这科举考试,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年累月的苦读积累,陛下能比他们这些正经考上来的还懂吗?

正在这时,陆秉行冰冷的声音响起,“拿笔记好排名,若有异议,待会朕给尔等机会,当庭和朕对质,否则,回去后就按照这个来发案,。”

陆秉行从第一名开始,陆陆续续报出了所得者的考号、姓名籍贯,顺便点评再几句文章。

小半刻钟后,名次排到了五十名开外,陆秉行便只报考号,不再点评,因为问题太多,没必要了。

与此同时,陆秉行每报一个姓名、考号,便有宫人迅速抽出对应的文章,展示给几位副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