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 46 章(1 / 2)

加入书签

春风拂面,微风习习,坐上牛车后的金素,整个人都变得兴奋起来。

出村的道路两旁,田地如井,禾苗青青,偶有小鸟飞过,在稍远的青山映衬下,别有一番风景。

虽说达不到后世诗句中描写的那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对金素来说,却也是足够了。

相比较上次,她进城时的满心彷徨,无心赏景;

这一次,目的不同,又有阿父相伴,她的心情极好,甚至还有一点想要高歌一曲的冲动。

抬眼看,阿父坐在板车前,导引方向,那可靠的背影,并不会让金素觉得害怕。

于是乎,她便纵着自己的心意,张嘴唱了歌来:“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蝴蝶儿忙~蜜蜂也忙~”

清澈明亮的歌声,自喉间溢出,似乎周围的景色都为之一亮。

放在以前,她是不会唱这样的老歌的,毕竟,老歌很容易被人嘲讽“老土”。

但是,到了这个时代后,那些喧嚣的,吵闹的歌,似乎都被她忘记了,唯有刚刚唱的这首歌,最符合她眼下的心境。

金素的歌声自然被车前方的金木匠听了个正着,他一边儿拉着缰绳,一边儿笑着问自家女儿:“素素,你这唱的,又是哪里学来的歌?“

”这听起来怪模怪样的,歌词阿父也听不懂,难道这就是仙人之乐么?”

有金木匠这句话在,金素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唱歌时,用的是现代汉语,这就有些尴尬了。

要知道,西汉时的语音其实和现代汉语差别极大,如果她没有原主的记忆,到现在,恐怕她都还学不会这仿若外语的话呢。

“没什么的阿父,女儿就是瞎唱一通,随意感慨一下,外面的风景之美而已。”金素急忙回答道。

金木匠抬眼看着周围,有些没搞明白,这附近的田野,究竟“美在何处”?

这些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禾苗和农田么?

最后,他只当女儿这是被关在家里关的太久,憋得太狠了。

所以说,眼下她一被放出来,就激动得不行,看个田野也是好的。

“对了,阿父你可会唱些山歌小调?”

这唱歌既然被打断了,金素

她便不打算再接下去,而是想要听一听自家阿父的歌喉。

金木匠闻言,却不由得愣神儿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失笑道:“素素,阿父又不识字,如何能唱甚么歌?”

金素一时半会儿没搞明白,自家阿父这句话的含义。

这唱山歌和识字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

唱歌不是只需要有一副好嗓子,不就好了吗?

很多唱山歌的人,本就都是贫苦大众出身啊!

她只听说过刘三姐唱歌好,没听说过她是什么能识文断字的女名士啊!

“阿父听闻,几百年前,那些国风也都是由山野之民唱出来的;“

”只可惜,到了后来,诗慢慢就成为了会读书认字的士人专属;“

”普通人忘了怎么唱诗,又哪里能唱歌?即使唱出来,不也会被旁人笑话?”

金木匠语带无奈,说了这么一番话出来,金素听完后,才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她阿父会把“唱歌”和“识字”联系到一块儿。

原来,这还是那个唱诗的时代,而人不识字儿,又如何去学习乐经和诗三百呢?

这个时代,还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啊!金素的神色间都染上了一层凝重之色来。

或许是她情绪上的转变,影响到了金木匠,他说完那句话后,也觉得有些不太妥当。

于是,他便又出声,安抚起自家女儿道:“素素,阿父虽说不会唱诗,但是阿父却也学过啸歌,你可想听么?”

啸?那又是什么……

金素刚开始还有些迷茫,不过,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阿父口中的“啸”,乃是一种古代颇为流行的歌唱方式。

它没有甚么切实的内容和格式,更无歌词,它只是由人随心而欲地啸出自己的心中之曲。

魏晋时期最为流行,还分为名士之啸,妇人之啸等数种不同的类别。

魏晋时的大书法家钟繇,便极善啸,还因此上了《世说新语》……

这些都是她在现代时,偶尔查资料查到的,却原来阿父也会的么?

“素素不愿听么?那就算了吧,阿父会的也不过是农人之啸……”

金木匠看女儿一直不答话,便轻叹一声,打算将其翻篇儿的。

谁知道金素听罢,直接出声道:“阿父!我只是太惊讶了

,并非不想听啊!我想听,心中想得很呢。”

她说出这句话时,甚至怕自家阿父听不清,声音还提高了不少。

一旁的金木匠甚至都觉得,女儿的声调之高,让自己的耳朵,都有些不太舒服。

他现在确实是不会再误会,女儿不想听自己啸歌了。

“既然素素想听,阿父便为你试试。”金木匠声音中也满是笑意。

能向女儿展示自己,如何不让人开心又激动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