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郭桓案的背后,暗影重重(2 / 2)

加入书签

    看看眼下的晋商,都被朝廷祸害成什么样了.

    就算盐行有罪,米行和车马行又怎么了?

    生意有问题,家产总无罪吧?

    为什么连家产也抄没了?

    简直毫无道理可讲!

    吴老恨恨道:“想我纵横天下几十年!

    便是在元末那般乱世的情况下也能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谁能想到,一进了洪武朝,便将人搞得束手束脚!

    身价亿万者,居然不能穿绫罗绸缎,只能穿绢布,简直荒唐!

    这一次我便是要借这弥天大案,激起天下人的怒火!怎么了?

    让这位洪武皇帝瞧瞧,什么叫做焦头烂额!”

    说着。

    吴老看向吴铄,冷笑道:“郭桓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一大半的资财都在咱们手上!

    那位洪武皇帝肯定是要发火杀人的!

    再加上他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这件事是一定要追赃的!

    呵呵

    已经被搞得一团乱麻的账目,怎么可能追得清楚!

    最后无非是摊派到百姓头上,亦或者将那些豪门富户彻底得罪死!

    到时候激起天下人的怒火,只怕他压都压不住!

    咱们再伺机而动,处处燃起烽烽火!

    我已联络东面和北面,到时候三家一起发难,这大明未来鹿死谁手,可犹未可知!”

    吴铄忍不住道:“父亲.这些年你说韬光养晦,不要冒犯朝廷,甚至家中有丹书铁券也从来不露.

    而且,朝廷赐给你穿丝绸的权利,你也很少招摇过市,怎么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突然就锋芒毕露了?”

    吴老笑笑。

    “草灰蛇线!十年布局!郭桓只是这其中的一环!官商勾结本就是我们晋商的拿手好戏!

    若只是凭他一个小小的户部左侍郎,又怎么可能将大明这一京十四省全都折腾到如此糜烂的境地!

    为父这些年所谓的韬光养晦,其实无非是当年越王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呐!

    当年,他敢得了天下,将咱们弃之如敝履!

    今日,咱们就敢让他遭这报应!

    哼!

    和天下士大夫为敌,只想着自己一家独大!

    做他的春秋大梦!

    吴铄,这一次若是天下再度大乱,说不定,咱们吴家,也能割据一方!”

    吴铄笑呵呵道:“那感情好!只是父亲,那朱元璋,若是没有牵连天下富户,岂不是”

    吴老笑笑。

    “这位洪武皇帝性烈如火,本就是一点就着的性子!

    更何况,你以为为父只在户部有人吗?

    呵呵前段时间那些小辈盐商做出来的动作算什么?

    为父已经说了,草灰蛇线,十年布局!

    但其实,真正布局的时间又何止十年!

    到时候,你便看到了!”

    吴铄忍不住道:“父亲,这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没什么破绽!但只有一件事,儿子有些担心.若是他们将账簿交给鲁王,鲁王偏偏瞒住了.整个布局不就全白费了?”

    吴老笑笑。

    “若是鲁王将这件事情呈报给皇帝,效果最好!若是他选择隐瞒也无妨!

    为父手中的御史也会将这件事情揭发的.”

    应天府。

    诸王馆。

    此时,还在忙于请名师,定规矩的朱檀,陷入了另一个苦恼中。

    那就是,郭桓案!

    这些该死的晋商!

    他们觉得,将这账簿交给自己是功劳,但其实,这分明是一个烫手山芋!

    据那带头的晋中齐家家主说,这账簿,是晋商当年的领袖吴清臣之子交给他们的。

    让他们交给自己,只要自己饶了他们,那他们就有活路了!

    朱檀皱眉想着。

    那吴清臣,到底什么来路?

    他又怎么会有这账簿?

    这其中,将郭桓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罪行,记录得一清二楚!

    吴清臣能拿出这份账簿,有几种可能。

    要么,那吴清臣是郭桓的走狗,如今背叛了主人。

    要么,那吴清臣是整件事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可能郭桓都只是他的提线木偶!

    无论哪种可能,朱檀都觉得,这郭桓案不能轻易踢爆,否则,自己很可能落入一个陷阱当中!

    至于这陷阱是针对自己的,还是针对大明的。

    朱檀都不希望触发!

    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郭桓案的爆发最为离奇,疑点重重。

    牵连也最为广泛。

    如果说空印案是针对贪官污吏。

    胡惟庸案、蓝玉案是针对勋贵。

    那么,郭桓案针对的,就几乎是整个天下了。

    所有的豪门富户,都被牵连其中,每一天,都有人因为追赃、退赃被搞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最终,甚至众怒难平,历史上,逼得一向强硬的朱元璋不得不斩杀了办案者来安抚人心。

    那一次所造成的大动荡,是涉及整个大明社会的。

    规模也远比其他几大案要大得多!

    这一切,却只是源于区区一个户部左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郭桓!

    朱檀清楚地记得。

    当时据说,盗官粮、纳赃钞、盗金银、宝钞,最终折算成粮食,高达2400万石!

    这是一个让人疯狂的数字!

    毕竟,大明朝一年岁入也不过就这么多!

    朱檀很难想象。

    郭桓仅仅是一个户部左侍郎,三品官,即便代理着户部尚书。

    又是怎么勾结了大明全国各地,将各地粮仓的官粮都能盗卖掉的。

    要知道。

    地方三司可都是正二品!

    又怎么会愿意听他郭桓居中调度?

    更何况。

    当时大明朝除了收税,可还要开支的。

    郭桓又是怎么瞒天过海那么久的!

    户部都快空了,硬是没人发现!

    朱檀越想,越觉得疑窦丛生。

    甚至总感觉,这其中一定有一个天大的阴谋!

    吴清臣。

    这个人很重要!

    想来想去,朱檀也没什么头绪。

    不过,他在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郭桓案在历史上,事后回看,肯定是有问题的。

    郭桓造成的损失太大。

    而老朱将全国闹得鸡飞狗跳的追赃也有些太过了。

    朱檀甚至怀疑,那时候,傅友德和蓝玉大军刚刚班师回朝没多久。

    北伐又即将开始。

    老朱是不是为了弄犒赏和军费,索性将计就计,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大追赃。

    最终结果也证明。

    这种做法很愚蠢!

    老朱一下子将全国上上下下的富户得罪个彻底!

    导致了大明朝的动荡不安。

    还好这是建国初期,武德充沛,国运昌隆。

    若是放在崇祯那会,只是折腾这一下。

    李自成的力量就得最少增长十倍!

    无论如何。

    自己不能让郭桓案爆发到那个地步。

    亡羊补牢可以,但绝不能去薅那些无辜羊身上的毛,否则,羊急了搞不好会变成狼!

    看着手中的账簿。

    朱檀叹了口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己当初念这句诗,只是为了在老朱和几个老夫子面前人前显示用的。

    现在,自己好像真的有那么点意思了。

    这账簿,自己还是要上报老朱!

    历史上,郭桓案是由几个御史爆出来的。

    朱檀相信,即便自己不将这件事报上去,最终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郭桓案一定会爆发,倒不如自己主动一些,还能抢占先机。

    朱檀皱眉道:“备轿!本王要进宫面圣!”

      今天查了巨量资料,总算对郭桓案有了自己的理解,不过卡文卡的一塌糊涂。请假一章吧!只此一天!抱歉啦!更惨的是,作者房间的灯还坏了,明天联系师傅换新的!抱歉抱歉!同时,作者保证,春节期间正常更新!欢迎大家支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