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诸王回京(中秋快乐)(1 / 2)

加入书签

第778章  诸王回京(中秋快乐)

        倭国这边的事情,朱英其实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国赚取了太多的钱财,也因此豢养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担心自己镇不住。

        哪怕老爷子走了,他也能轻易镇压倭国四藩王。

        毕竟,他们的那些亲卫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师呀。

        这一手也是顺带敲打一番,如果真违抗令旨当然有老爷子去收拾他们。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么担忧害怕,但最后的结果还是会来到京师听从调遣,因为他们赌不起。

        历史上,朱棣没靖难前,也只能是靠装疯卖傻去骗朱允炆。

        现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动的,没有蓝玉案,老将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军事学堂,更是培养了大量优秀中层军官,且逐渐的替换先前的文盲军,加强了朱英对兵权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可不会顺着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实则朱樉跟朱棡与朱英的关系很不错。

        朱樉能够去到倭国,很大程度上还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经被幽禁,去西南剿灭土番,也是朱英帮着在老爷子面前说话。

        朱棡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朱棣的敌对,一直是朱英在帮忙。

        现在虽因为利益的关系,明面上倭国四藩王要联合。

        一来是一起私吞矿藏,二来是对抗倭国。

        但说反,自是不会。

        那边朱棣还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结果两人听到父皇病危的消息,根本没有去想太孙的事情,立即就准备出发前往京师。

        齐王反正是听哥哥们的。

        朱樉跟朱棡是残暴了一些,但对父皇也是真爱。

        对于太孙,两人没有朱棣的那般忌惮,毕竟朱英从未对他们出手过,反而是各种帮忙。

        况且令旨上也说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们调遣回去。

        朱棣也没有办法,四王不联合,就没有意义。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么结果,现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时候。

        ——

        最先抵达京师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丽,接受关于姚广孝的一切。

        作为皇子的身份,朱权显然要比姚广孝更加的强势,这个时期的高丽,对于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讨伐倭国之后,姚广孝挟胜而归,在高丽发展了偌大势力。

        李成桂当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搁置了,高丽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着。

        作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丽王室只能选择紧紧抱住大明的大腿。

        毕竟就算整个高丽都归于大明了,他们王室的称号也不会废除,而李成桂,那是要夺取他们王室之人,这概念完全不同。

        原先就跟个傀儡一样,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一旦被李成桂篡位,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选择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李成桂在面对姚广孝的时候,还能有几分还手的力气,但是面对宁王朱权,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并非是说朱权要比姚广孝更加聪明,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是他作为大明皇子,这地位身份给李成桂的压迫感。

        且说现在的李成桂只是权臣,还没有夺得王位,哪怕是真已经夺取了王位,面对朱权也要弱上三分。

        藩王跟藩属国之间,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宗主国的强弱。

        宗主国强,则藩王强,藩属国弱。

        宗主国弱,则藩王弱,藩属国强。

        现在大明统御四海,威慑天下,拥兵两百余万,这等强悍程度在整个中原王朝的历史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是以周边小国对于天朝上国,那当然是小心翼翼,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冒犯的举动。

        名义上,藩属国为宗主国之臣子。

        在这种情况下,宁王朱权在高丽的日子就非常好过了。

        不过他也是带着太孙的要求来的。

        朱英没有想着一次性就把高丽完全收归入大明疆域,而是先让朱权多多在高丽开设汉学堂,传播汉语汉字。

        这个时期的高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都是说汉话,写汉字。

        之所以开设学堂,也是为了打破高丽贵族对知识的封锁,让普通人也能有接触知识的机会。

        高丽世家的情况,可比大明要更加严重,他们的等级制度更加的森严,上位者对下层的剥削强度很大。

        这种情况,哪怕是延续到后世,高丽都一分为二了,也没有出现变化。

        朱英很清楚,如果从世家的角度去入手高丽,那么只能短暂的得到高丽,这些世家最是喜欢叛乱无常。

        夺一地易,夺民心难。

        因此他只能暗中推动对高丽社会结构的冲击,使其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后引导融入到大明中来。

        这样的高丽,才会真正的成为大明一份子。

        作为宁王,他在高丽各地去开设汉学堂,那些世家之人也只能是干瞪眼,没有任何办法。

        即便因此很多世家倒向了李成桂,朱权也不在乎。

        毕竟,高丽太小了。

        大明随便出动几万军队,带上足够的火器,就能直接夺取高丽。

        这弹丸之地跟大明对比,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

        朱英当初放弃高丽,而选择要去安南发展,也是因为高丽的局限性太大,不管怎么去发展,也只能是这个样子。

        年底。

        从九边到京师的火车,基本上已经是开通了。

        朱权之所以能够最快抵达京师,也是因为火车的关系。

        坐在火车上,感受着这无与伦比的速度,朱权整个人都一直处于震撼兴奋之中。

        ‘难怪太孙敢于北伐,有这等社稷神器,完全解决了兵力跟后勤的问题,草原拿什么来抵挡。’

        ‘明年北伐,必然是我大明大胜。’

        说是三五日的功夫,实际上从朱权搭上火车到抵达京师,还是用去了将近七天的时间。

        火车并非是直达京师的。

        就现在的工程技术,还无法凿山开桥。

        因此铁路的路线,只能是以平原为主,遇上大河就下车乘船,然后再从河对面重新上火车。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也是绝对不可思议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