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天下岂有六十年太孙(1 / 2)

加入书签

第454章  天下岂有六十年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

        自去年随燕王朱棣抵达京师,迄今已有一年之久。

        对于京师,亦或是整个大明来说,这一年的时光,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朱英这个最为正统的嫡长孙出现,大明朝的传承变得稳固无比。

        至于历史上各王朝间,皇帝跟储君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没有半点苗头。

        一来是朱元璋老了,在如今的世道来说,他这个年纪,可以算得上极为高寿。

        二来是朱英还很年轻,今年才堪堪二十岁的他,还有着很长的寿命。

        当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对于自己大孙的宠溺。

        可以说在任何的方面,都非常的包容,一些原本的忌讳,在大孙这里,啥也算不上。

        此刻乾清宫中,爷孙俩正在看着一幅地图。

        这地图之上,疆域之大,可谓是包揽万千,而地图署名,也称之为万国堪舆图。

        “这天下之大,咱辽阔的大明,竟然在这地图之中,竟是仅仅占据边上一角,比之天下,差距甚远矣。”

        “曾经蒙古一国,跨越之疆域,比之咱们中原各代王朝,都要来得更为雄伟,只是可惜那成吉思汗,没有咱神州之文化传承。”

        “这般广阔的疆域,在这之后,不但没有任何的遗留,反而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除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到头来众多子孙还是居于那草原之上。”

        “目前来看,也就那帖木儿,倒是还有几分伟才,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要对咱俯首称臣。”

        “不过大孙要谨记,这厮给咱的国书之中,将自身摆在极为底下的位置,而拥有如此疆域之人,堪称有着雄才伟略,又岂是甘居人下之徒。”

        “表面上对咱卑躬屈膝,实则脑子里指不定打着咱大明的主意。”

        看着面前的万国堪舆图,朱元璋不由从心中发出感慨。

        有些事情,在文字之中,尤其是从未去过的地方,只是一个很是粗略的模糊概念,但是当看到地图的时候,这种感觉便就已经完全不同。

        这幅地图的由来,自然不是说谁来完成的,而是朱英通过回忆前世地图的一些大概记忆,然后收集各国商人手中的地图。

        最后通过不断的拼接,修改,最后才完成这一幅万国堪舆地图。

        要说极为准确,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大致上看,也并未有太多的区别。

        朱元璋之所以提到帖木儿,只因为朱英在画师作图的时候,特意让其把大明直接控制的疆域,还有间接控制的疆域,形成了一个分割。

        像是西域等地的乌斯藏都指挥室,还有辽东,奴儿干这些地方,虽有设立卫所,但实际上的官员任免,管理统辖,并不在大明朝堂的决策之中。

        那里生活的汉人数目也不多,至于地方土著,百姓对于大明的忠诚,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在去掉这些地方之后,地图上大明的疆域,很帖木儿的疆域,看上去就相差不大了。

        在西域最西,拉达克所在,北面接壤东察合台汗国,南面临德里苏丹国。

        而西面,正是帖木儿帝国。

        在这中间,更是有克什米尔国夹带其中。

        单从地图上看,帖木儿帝国,已然形成了对大明的威胁。

        “爷爷,如今的帖木儿,正在和其北面的金帐汗国,还有临近大明的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多面开战。”

        “俯首称臣,不过是帖木儿的权宜之计,正是如此,说明帖木儿此人,能屈能伸,确实要多多提防。”

        朱英点头认可道。

        到了现在,其实朱英心里也没底,到底这帖木儿,会不会跟历史上一样,暴毙而亡。

        若是真的活了下去,还真是个大麻烦。

        “咱听锦衣卫禀告,大孙把水泥秘方,送给了帖木儿的孙子,那个叫什么麻黑来着。”朱元璋问道。

        朱英回道:“是,他叫皮儿·马黑麻,在水泥出现之后,从商会那里的得知,他就打起了水泥秘方的心思,后来还特意给其草原上,跟东察合台汗国征战的叔叔沙哈鲁写信。”

        “让其运送一批财物过来,信件被孙儿给截胡了,而后也派人送了过去。”

        “沙哈鲁也是如此,送了大量黄金,珍宝过来,不过孙儿在西域早有准备人手,路上就给他给弄走了。”

        “本来寻思着把水泥秘法的事情给堵上,后来想着,反而给他更好一些。”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问道:“此话怎样,大孙给咱说说。”

        对于帖木儿那边的情况,朱元璋除了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至于在深入,就没半点了解了。

        毕竟就单单西域来说,对于大明的京师都算是极为遥远,更别西域之外。

        朱英笑着说道:“据说帖木儿极为崇拜成吉思汗,在统治手段上,也是对于成吉思汗有着很大的效仿。”

        “不同于蒙元忽必烈,对于蒙古文化的重视,在他们打下的地区里,完全就是一种奴役的行为。”

        “本身蒙古骑兵,并不具有生产的能力,他们所有的财物,粮食,都来自于掠夺,即便是麾下的大军,亦是如此。”

        “这也就导致了被帖木儿打下的地方,各国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说到这里,朱英就没继续了。

        因为老爷子对于这些,是最有发言权的,当初的起义军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壮大,其中的根源,并非是说什么蒙元得位不正。

        百姓们说到底,并不关心这些,最大的关键,还是大伙的日子,已经是过不下去了。

        在连一口饭的都吃不上的年代,谈什么家国,那全是扯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