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朱棣在倭国(1 / 2)

加入书签

九州岛沿海某地。

        大量的倭人,被强制征召,不断修补城池。

        其中除了坚守之外,很多明军也参与其中。

        城墙上,朱棣站在上头,看着下方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王爷,咱们用得着给他们那么多粮食吗,从大将军那里分的粮食,目前也只够我们一个多月了。”

        “现在还要分给这些倭人,怕是一个月都撑不住。”

        作为燕王麾下大将,朱能不解的问道。

        前些日子,大将军冯胜,兵分四路。

        燕王朱棣,晋王朱棡,齐王朱榑,分别占据一座城池。

        中央则是由冯胜占据。

        没有对倭国进行长刀直入的攻势,反而在占据城池后,搜集野外的倭国百姓,形成一道防线,好似就准备这么对耗起来。

        朱棣便是占据了其中一座还算不错的城池。

        至于这座城池,先前叫什么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朱能的语气,有些不太恭敬,有质问的感觉。

        旁边的张玉顿时呵斥:“王爷如何安排,还须你来插嘴不成。”

        “在王爷的心中,自有章程,我们无须多想,只要做好份内的工作就可以了。”

        燕王朱棣摆摆手,打断张玉想要继续呵斥的意思,解释道:

        “本王来倭国,并非是跟那些草原上的蒙古人般,烧杀抢掠一趟,扫了便走。”

        “咱们在这倭国里,可能还要待许久的时间。”

        “若是把周边的倭国百姓,全部都给杀光了,谁来给你种地,做饭,擦拭铠甲?”

        “咱们若是想要在这里立足,就必然离不开倭国百姓,至少在明面上,不能太差。”

        “况且,你要清楚一个事情,倭国百姓,自古以来,便是我神州后裔,这是临行前,父皇特意交待过的,少作杀戮之事。”

        “如今,可是明白了本王的意思?”

        朱能羞愧的低下头,只能解释道;“下面的弟兄,虽然饭菜上要比那些倭人好上很多,但是看着他们吃咱们自己的粮食,就心里头很不爽。”

        “这些狡猾的倭人,把粮食全部都藏起来了,如今还吃咱们的,弟兄们心里头有怨气。”

        朱棣闻言,沉吟一会道;“你跟下面的弟兄们去说,若是表现得好的,本王可赏赐他们一个倭人妾室。”

        “另外,本王会在城内设置教坊司,有功劳者,可享有进入挑选的配额。”

        朱能眼睛一亮,顿时问道;“王爷,我能去吗。”

        朱棣哈哈一笑:“能,自然能,都能去的,不过,在这次数上,自然要优先有功劳的将士。”

        “行了,下去通知弟兄们吧,无须等待多久的时间。”

        朱能抱拳作揖,行礼过后,迅速离去。

        张玉在原地有些皱眉的问道:“王爷,末将斗胆一问。”

        “王爷的意思,是想要拉拢这些倭国百姓们,可若设立教坊司,这对于咱们大军的名声来说,怕不是太好行事吧。”

        “如此虽说弟兄们享受了,可是倭人这边,自然会有很大的怨气。”

        朱棣闻言,哈哈一笑道:“张玉啊张玉,看来你来倭国前,对于倭人了解不多呀。”

        “本王来京师前,曾于李景隆曹国公多次深谈,有关于教化倭人之事。”

        “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典籍,便就是曾经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呆了三年的所记所闻。”

        “本来这本记载,本王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一番查询后,发现竟被兵部尚书茹瑺,收于家中。”

        “后来曹国公前去借阅,本王才知道,倭国之民,竟是有这种风俗。”

        说到这里,朱棣微微停顿。

        而张玉已经听得很是来劲,突然被停下,不由抱拳作揖道;“还请燕王解惑。”

        朱棣一笑,这才继续道;“倭人的性格,跟咱们大明可不一样,他们呀,对于强者非常的崇拜。”

        “像是倭国女人,巴不得借种。”

        “哪里需要什么强制,到时候本王放出点风声来,他们自然会自愿送上门的。”

        张玉听到这话,感觉自己的三观都破碎了。

        竟然还能是这样的吗?

        这是张玉所不知道,倭国崇拜中原强者,到了现在,几乎都成了一个习俗。

        最为巅峰的时候,就是中原盛唐时期。

        在信息交流受到极大限制的古代,倭国能够进行“大化改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遣唐使的持续派遣,倭国才可能把中原文化有计划地分块切割,一船船运回倭国进行组装。

        而遣唐使的存在,让倭国对唐朝的学习能够及时而准确。

        在倭国学习唐朝的高峰时段,唐朝这边发布了什么新律令,有什么新举措,倭国通常也很快就会做出反应。

        比如唐朝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倭国几年后也设置了“紫薇中台”。

        唐朝把原来纪年的“年”改成“载”,倭国也在十一年之后,将“年”改为“岁”。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户必须持有一本《孝经》,倭国也迅速如法炮制。

        倭国舒明天皇时代到宇多天皇时代,倭国在二百六十四年间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唐朝没有敕封,但是倭国却一直以中原附属自居。

        包括对于宋朝,也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

        蒙元的两次伐倭,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倭国认为蒙元没有资格入住中原大地。

        哪怕如此强势,也对蒙元使臣,非常之不认可。

        这才导致的忽必烈大怒。

        以至于到了朱元璋这里,倭国觉得自己打败了蒙元,在文化上,比之明朝更为接近中原,便就拒绝对大明的称臣纳贡。

        而倭寇的出现,最初的时候,并非在明朝,而是在蒙元。

        说起来有些搞笑,最初的倭寇,是抱着打击蒙元,帮助宋朝的心态出现的。

        从某个角度上看,是正义之师。

        不过在感受到劫掠的快感后,便就逐渐走歪了路子。

        哪怕是大明建国,已经止不住倭寇对于财富的诱惑了。

        当然,对于强者的崇拜,倭国从上至下,皆是如此。

        朱棣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记载,且在观察之后,才会生出如此心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