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1 / 2)

加入书签

第399章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

        科举,在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而朱元璋对此,自然也是极为重视,往年的科举,都是由太子朱标负责。

        今年便让朱英负责。

        能够进入殿试的文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相当于站在了才华的顶尖。

        这些人可以从众多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情商可能不见得如何,但智商指定拔尖。

        朱元璋的意思也是简单,便是让朱英趁着这个机会,和今年科举的才子们提前熟悉,若是有能看得顺眼的,亦能提前收入班底之中。

        叶月清对于科举这块,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毕竟之前她主要负责的商业,情报打探这些。

        但是朱英知道,要想对大明的风俗进行一个改革性的变化,那么科举就是一个关键。

        南北榜事件,朱英当然是知道的。

        现在的大明,由于北方常年遭受征战,文化经济逐渐向南转移,这也就导致北方士子在文化素养上,比之南方士子要低上许多。

        至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更是出现榜单上唯有南方士子上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的事情。

        既然是由自己来负责科举,朱英自然会将南北榜之事,扼杀在摇篮之中。

        南北分开取士,这是目前最佳方式。

        还有之前朱英提出的多方面小科举,现在完全也可以布告天下了。

        不过在这个其中,朱英还打算开设武举。

        通过考核武艺选取人才的方式,最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建立武校,培养军事人才,始于唐,兴于宋。

        唐承隋制,至武则天时了,增设武科。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科制度,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

        而武举考核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弓马决高下。

        蒙元时期,对于汉人蔑视,自不愿见汉人习武,终元一代,并没有武举的开设。

        而在大明建国的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书,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科乡试如期而至。

        第二年会试,会试三场过后,第十天殿试,朱元璋亲自观骑射。

        朱元璋主张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大明朝正是由乱入治之时,朱元璋的心思是:通过科举取士,一次性选取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然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举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不堪重用,直接把科举给罢免了。、

        直到洪武十七年,礼部多次上奏请求开设科举,加上各地官员被朱元璋杀得厉害,官员缺口很大,这才重新开设科举。

        只是从此后只从文科取士,再无武举。

        洪武二十年的时候,礼部这边再度上奏请开武举,被朱元璋驳回。

        而后礼部尚书因罪降职后,至今礼部再无尚书人选。

        朱元璋不开武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看不上。

        一辈子打仗过来的他,看到那些后生晚辈的军事才能,就皱眉不已,军队随便抽出个百户出来,都要胜过这些士子十倍。

        而大明之中,百户何止成千上万。

        卫所制度,军户传承,让朱元璋觉得大明军事人才遍地开花,就没必要通过科举去寻找了。

        招来的武科状元这般弱,岂不是让人啼笑皆非吗。

        只是朱元璋哪里会想到,重文轻武的策略,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国运。

        英宗时期,大明就已经不复洪武,永乐两朝之威武霸气,亦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四起,边患严重。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

        更开设武学,培养军事人才。

        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

        土木堡之变后,自此文盛武衰。

        后继宪宗,虽开设武举,然却无一人应试。

        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

        由于明代士兵的户籍为军籍,和普通民籍有别,且犯罪的人就被罚去当兵,这使从兵跟罪犯的概念,相互混淆在一起。

        军士地位低下,多数世家宗族子弟,不以子孙中武举为荣,反以为耻,甚至认为这是自轻自贱,污损先祖的做法。

        即便大明推崇武举,也取得成效,然国炸已末,国运到了尽头。

        一幕幕的历史片段,如文字,如图像在朱英的脑海中跃过。

        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

        明末时期,多少抗倭名将,抗金统帅,八成皆为武举出身。

        沙场搏杀,虽为大明争夺了不少气运,然已无法力挽狂澜。

        大厦将倾,谱写出一场场悲泣乐章。

        “这般事情,当在源头便须掐断,武风悍勇,才可不遭外族凌辱。”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

        正阳大道开房在即,而太孙婚典将会于正阳大道举行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师大街小巷。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皇家婚事,于百姓之前举行。

        太孙此举,当为先例。

        这也让百姓们热情高涨。

        因为就这件事便以说明,太孙殿下极为亲民。

        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普天同庆,万民同欢。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皇家婚典,真是走了大运啊,到时候说不得也须沾染一些喜气。”

        “我倒是想沾染喜气,不过太孙婚典,你当是我们这些百姓吗,再则说了,届时必定是护卫戒严,能一饱眼福,就已足矣。”

        “嘿,话可别这般说,你们可是知道,为庆祝太孙殿下婚典,群英商会最近可出了千万补贴,比之上次百万补贴,更甚十倍,且盛行三日。”

        “这般说来,咱们这些老百姓,还真是沾染到了太孙殿下的福气了。”

        “好家伙,千万贯宝钞,太孙殿下真是大手笔,咱这辈子都没见过这般多的钱财。”

        “好像谁就见过一般,说起来最近京师真是热闹,太孙殿下婚典之后,正阳大道开放,又有千万补贴,后面更是春闱科举,在这之后,据说咱们大明还要征伐倭国。”

        “还有辽东奴儿干沃土的事情,听得我都想去那边开荒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