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日军来了(2 / 2)

加入书签

林一凡除了预知一点后事之外,对于谷寿夫这支浙江日军的行动,也只能是靠着飞虎特战队的侦察兵,以军统情报人员收集到的情报来推测,其实根本说不上十拿九稳。

白崇禧虽然在福建取得了大胜,但浙江的战略意义并没有因此被削弱,反而是进一步增强了。

对于日军而言,失去了福建之后,浙江一旦有失,那西南和东南两大抗日基地就连成了一片,整个局势都会因此逆转。

所以,素来谨慎的畑俊六才会同意投入了那么大的力量,在东南一地云集数万大军,目的就是要把国军赶出福建,然后再从容收复两广,到时候无论是进军云贵,平定西南,还是南北夹击华中,都是他们说了算。

“另外,参谋总部要加紧抽调兵力,能战的兵力都立即组织起来。”

刘长风得令,随即又汇报了新海军南下的事情,然后才离开了作战会议室,而他前脚刚走,朱国睿后脚就来了,说的还是经济建设方面的事务。

由于多年的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被割裂,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短缺,发展停滞,收复安徽之后,经济亟待恢复与重建。

毕竟战争打的就是武器装备、军事指挥、士兵作战能力等等,这些从深层次分析,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

战场上双方真刀真枪地拼杀,其实背后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当年日本想要向美国宣战,很多清醒的日本人却坚决反对,包括后来指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

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完胜日本。日本可以靠偷袭等军事手段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长期下来,日本必将惨败。

所以说,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拼杀,同时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正确的经济战略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实,为了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稳定经济也作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所谓战时经济体制,指的是战争状态下由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

在这种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以优先保障战争需要为主要目标。

1938年3月,国民政府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本此目的,以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

在战时经济体制下,国民政府出台了大量措施,比如调整经济机构,裁撤或新建一些部门等。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可以快速增加税收,加速军工生产,但是也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并且,由于沿海地区城乡相继陷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税、盐税、统税三大税收和其他税收都大幅度下降。为了能够充分协调国家财政,增加财政收入,金融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政策。

老蒋下令建立了中、中、交、农四大银行联合总办事处,由他自己亲自出任主席,以强化国家对战时金融财政政策的把控。

不仅如此,老蒋还下令改革税收制度,修改关税税率,统制外汇管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民国经济。

最声名大噪的还有工厂内迁,内迁除了工厂之外,名声更大的是高校内迁,最著名的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内迁后组成西南联大,名噪一时。

在日本不断扩大侵略面前,建设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成为坚持抗战以夺取最后胜利的重大战略措施。

为了能够实现长期抗日“持久战”的目标,早在1934年1月,国民政府第四届四zhong全会就作出决议,确定了以国防为中心的西南、西北腹地经济建设的方针。在沿海各省沦陷前夕,由于各方面的强烈呼吁,国民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工业西迁活动。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河北、山西、河南、广东等省市,都有一批工厂西迁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南、西北地区。

这些内迁的企业里,有民营工业,也有国营厂矿。这些工业的内迁,保存了中国的一部分经济财富,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实行持久抗战。

国民政府还实行统制政策,政府在财政部下面设立了贸易委员会,对一些大宗商品的贸易实行统一管制,这些商品都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比如桐油、猪鬃、茶叶、生丝、羊毛等。

此外,政府还直接掌握钨、锑、锡、铋、钼、汞等与国防有密切关系的特种矿品的生产与出口。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则实行专卖制度,例如盐、糖、茶、酒、火柴、卷烟等,实际上就是由国家进行垄断。

另外,国民政府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国民政府采取措施,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筹设难民垦殖,扩大耕地面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紧张状况,但政府却收集到大量粮食,然后统筹调剂使用,从而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民用粮食的调配,有利于充实财力,稳定粮食市场,也使国库收入免遭货币贬值的损失。

换言之,正是这些经济措施,对于持久抗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国民政府的各项措施的弱点和局限性都太大了,效果并没有很明显,而林一凡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稳定的进行经济建设,增加收入,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

.

“副队,这鬼子也没啥异常啊,这都十多天了,也没见哨兵增多,北面沿江的粮道上也没有多余的运粮队,而且都是往西面去的,咋看着鬼子都不像要来打宁德的样子呢?”

东江北岸,乌石镇西北方向的山坡密林边缘,李大福已经连续盯了十日,此时不仅蓬头垢面,眼睛中的血丝更是看着就吓人。

不过,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心中动摇,日军在这一块区域活动了整整三年,此时不需要侦察也知道浙南的大体情况。

白崇禧部桂军在浙南发起攻势的同时,飞虎特战队也已经完成了在福建北面的部署,还和日军哨兵交上了手。

不过,为了避免引起怀疑,飞虎特战队十分克制,只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建立了五个侦察的前沿阵地,日军不出动大批哨兵的情况下,无法驱逐他们。

浙南的这支日军实力自然是相当强悍的,李大福也不敢掉以轻心。

他很清楚,以日军当前的实力,如果老鬼子愿意,那国军很难在东江沿岸的堠台以东活动。但问题就在于此,对方不仅没有加强哨兵,甚至还暗暗减弱了,外紧内松,让人捉摸不透。

李大福此时当然也收到了宁德发来的密报,日军正在大举进攻福州,出动的兵力在三万左右,闽江内河新海军无法干扰,成为了日军最畅通便捷的粮道,这使得后者的兵力调动,战事进展都异常顺利。

“再等,参谋总部既然算准了鬼子会来,鬼子十有八九就会来。”李大福深深吸了口气,眼睛紧紧盯着南面的平野,这么多天的等待,他的心性也不免受到了一些影响:

“三天之后,如果等不到鬼子,咱们就再去探一探,摸一摸他们的底。”

“是,副队!”

不过,李大福话音刚落,就突然发现了面前的平野上有异动,好像是一些黑点在跳动,他赶紧举起了手中的望远镜,紧绷着黑脸顿时咧开了嘴,哼哼笑了起来。

而他手下的其他人见状,那里还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一个个飞快地背起行军背包,准备按计划行动。

“那么大的烟尘,鬼子的前锋至少十几辆摩托车!”李大福说罢,一面放下远镜,一面道:

“老子就说参谋总部那些家伙不会算错,老鬼子果然还是要来的。想要搞突袭?先过了老子们地雷这一关再说,看你们这些狗日的以后还敢不敢跑大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