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战后广州(2 / 2)

加入书签

“广州城北面环山,南面是海,易守难攻,等到城墙修复之后,咱们只要派兵守住北面的两个山口作为前线警戒,东面和西面两处再构筑堡垒,南面以新海军配合,鬼子就算再派来一个军团,百十门火炮前来,也别想轻易攻克这三处。

而这三处只要有一处他们没攻下,便难以继续沿海南下,那咱们在城里就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薛岳对这个战况很满意,哈哈笑着夸道:“一凡你可真是智勇双全啊,把参谋总部培养成了军队的大脑,不然这一仗,不知道要损耗多少弟兄才行!“

“林总长对战局的把握和战术的运用,白某人实在佩服。“白崇禧也笑着说道。

林一凡依旧是面色平和地笑了笑道:

“这些都是计划之内的的事情,后面只要做好部署,按步完成即可。咱们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要确定留哪一部兵马在广州驻守,大军主力肯定是要继续北上的,广州这里也无法驻扎太多兵马,否则后勤成本就太高了。”

白崇禧闻言,眼皮重重地跳了一下,但又立即按捺了下来,眼神微瞟到薛岳那边去。

薛岳闻听此言,当即紧锁双眉,脱口道:“正在正是收复国土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为了抗战的前途,为了国家的前途,我们都应该继续北上!”

白崇禧露出一个不易察觉的笑意,赶紧接过话茬道:“薛将军不愧是国家的大英雄,林总长和薛将军协力抗战,振兴中华,指日可待,桂军也必定守好大后方!”

薛岳本来就是一员勇将,自然是想要继续北上打日本人的,而白崇禧的言外之意,也是表达了自己想要留守广州,不愿再行动的意愿。

林一凡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刘长风继续分析道:“若是粤东几城也能一并收复,那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咱们这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足,贸然去打,极有可能暴露咱们的真实实力。”白崇禧摇头想要否决刘长风的提议。

“咱们的实力还需要隐藏吗?小鬼子听了怕是直接吓得屁滚尿流,给老子手下的弟兄们几把枪,几门炮,直接把那里的鬼子全部变成孤魂野鬼!”薛岳不屑地瞟了白崇禧一眼,故意和他唱反调。

.

林一凡和薛岳在广州留了一日,整顿好城防之后,便领着主力大军继续北上了,广州城当前只留下了桂军第十六军的一个师驻守,还有白崇禧统管大局。

虽然广州到罗浮只有九十多里的路程,也没有日军残兵再敢在这些地方偷袭埋伏,但因为大半都是山路,国军花了两天时间才走完,并最后在罗浮山西麓的一块平坦高埠上安营扎寨。

当然,除了大军的行动之外,林一凡还派了一支临时召集起来的十几人秘密部队正趁着这个时机,在附近绘制地图,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地人,对这一带都很熟悉。

当然,这样绘制出来的地图在精准度虽然和后世的没法比,但只要标注上河流,农田,道路,城镇村庄,便是这个时代,国民政府可用于制定详细军事计划的高级专用地图。

与此同时,新海军也沿海北上进抵到了潮州一带,并特地在潮州城下耀武扬威了一番,不过城中的日伪军早就被强势的国军吓得心胆坠地。

面对新海军的挑衅,根本不敢有任何反击,就好像是怕激怒了国军,林一凡就会亲自带兵来攻城一样。在他们这里,林一凡已经成为了一个恐怖的代名词。

如今,国军海军开着军舰前来,地方自然有不少人暗中呼应,潮州城内的日军守军都已经末雨绸缪地采取了镇压措施。

主力大军休整两日之后,也就是林一凡领兵来到罗浮山的第三日,水陆两部大军随即展开了联合行动,前后只用一个小时便拿下博罗县城,并在惠州城外架设火炮,准备轰击这座重镇。

林一凡和薛岳,刘长风,徐小五及参谋部的一众参谋们站在江畔上,看着此时的战场,一个个都颇为意气风发。

两年前,他们还只能龟缩在西南,就算是华中地带,也难以抵挡得住日军的进攻。无论是海上,还是陆战,皆是屡屡失利,难以和日军主力对抗。

如今,他们却已经是雄兵数万,军威赫赫,接连收复了武汉,南昌,广州等地,还威逼到了南京城附近,今后兴复整个华东,也根本就是指日可待。

而曾经的一个个大头兵,小将领,甚至是绿林好汉,在这国家危亡的数年间,特别是局势迅速逆转的近两年,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抗日的中流砥柱,肩负起了恢复河山,驱除日寇的历史重任。

“小五,两年前在大别山投身到我麾下成为特战队的时候,我问你愿不愿意加入,你说过要杀日本鬼子为乡亲们报仇,想不到这一天会来得那么快吧?”林一凡从北面的惠州城南门城楼收回目光,看向了身侧的徐小五,欢声笑道。

“当时,南京,武汉沦陷的消息一传来,咱们国家内外的很多人,都以为要亡国了,这种时候,还愿意跟在政府身后抗日的,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总长是天大的英雄,每每行事都有如天助,若不是有幸追随您,我徐小五此时恐怕还不知道死在哪里呢,或许早就死在了某场大战之中,哪里能和现在一样,手下管着特战队这支强军,连日寇听了咱的名字都得颤三颤。”徐小五转身朝向林一凡,拱手抱拳道

这倒不是他在奉承林一凡,而是心里就真的是这么认为。徐小五经过那么多年的历练,早已经变得成熟起来。

现在,他是真的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而不是在人前的假意谦让。所以,他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因为一点小小的功绩,就目中无人,忘记了林一凡的教导。

而看着林一凡回忆起两年前的事情,一脸感慨,薛岳也当即笑着说道:

“徐队长说得不错,当初一凡你也不过孤身一人,然后带着几十上百个尖兵,士兵们的武器装备也皆是东拼西凑而来,一开始甚至因为兵马太少,无法独立领军作战。

那时候政府在大别山的力量四分五裂,如同一凡这般,只有几十上百士兵的,数不胜数,可如今能走到这一步的,除了一凡,又还有谁?

至于那些个仗着资历和年纪,蔑视一凡,但却胸无谋略,屡战屡败,甚至不敢和日军一战的,就算是一开始便占据了城池,拥有大多数武器来源,又能如何?

到了如今,谁能挽救危亡,恢复河山,抗击日寇,我看啊,已经是再明显不过了。一凡,只有咱们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真正的依靠,抗日的中流砥柱。”

薛岳是真的佩服林一凡了,他对别人,可没有说过这样的好话,而且,他说的话,还是一如既往地贴近实际,这些全都是林一凡做过的事情。

当然了,他其实也是在夸自己。毕竟,在他看来,如今国民政府之中,能和他薛岳相提并论的,也就林一凡了。

林一凡听了他的夸赞,心中不由得感慨,怪不得薛岳这个家伙能那么得到老蒋的重用,原来拍马屁的功夫那么强。

而其他人还是一如既往,在薛岳开了口之后,纷纷开始回忆起了以往的那些峥嵘岁月,他们许多都是和林一凡并肩作战了多年的老部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