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洛怀川进宫献灵药 福宁殿师徒…(2 / 2)

加入书签

既然如此,又何有万物等差,譬如你生而为民,我则为君?”

“五、五行之气又分清浊阴阳,且各人禀受之量也有不同。

官家禀清和醇厚之气最重,故为君;草民等禀残浊稀薄之气,故、故居下。”

“小师父倒是谦虚,那你可否再说说,你既然堪称神棍,为人断占卜筮,凭的又是什么?”

洛怀川闻言,心中不由暗自庆幸,若非事先对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及《观物篇》多有研究,今日怕是要丢人现眼了。

不过面上依旧稳稳答道:

“人乃、乃由天施地化而成,与天地同存于生生不息之气中,故称天、地、人三才。

因此,自可借阴阳五行之象,窥、窥这与万物共生之世界。”

“庄子《齐物论》讲的便是以无己之心来齐物,然人有七情六欲,如何能做到无心?

既然无法做到,岂不妄谈能窥天地造化之机?又焉能知命?”

仁宗皱皱眉头问道。

“此、此世间万物同气连枝,交感互动,共享全体之信息,是为‘全息论’。

个人命运本蕴藏于宇宙之中,天象之变,即是借阴阳五行而显、显其象。阴、阴阳五行之变,又起于人事之失,故可知命。

草民有计较得失之心,仅、仅能赖于数术之学为人占卜预测,故只可知十之四五。

而先生邵雍则不然,其气质清明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

端赖此静极之心,故观因达果之机灵速。不待思索,不用占卜,天下之事自然内外精明,历历如见。”

仁宗闻言,细细将其言在心中揣摩一番道:

“孟子曾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以我看来,倒是与小师父之言颇为契合。”

洛怀川闻言,想起了风靡于现代的王阳明心学,其主旨的“致良知”思想便是来自于孟子这句话,何不籍此再为邵雍铺铺路。

想到此处,当下赞颂道:

“官、官家果然慧根深种,对性命之学感悟极深。若再得邵先生亲自点拨,必大、大有所成。”

“但不知邵先生何时能来京城?”

洛怀川掐指一算道:

“据、据我推测,本年六月之后,先生必来京城,届时自可一见。”

仁宗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

“如此甚好,朕便在讲筵堂避出一间雅室独为先生所用。

再赐你一块腰牌,随时不奉诏,亦可进宫在那里参究学问。

讲筵堂里有各处敬献的古书典籍,有一些朕皆未有时间一览,倒便宜了小师父。

哦,对了,昨日我去小娘娘处请安,见她精神不似平日里有神采,还屡屡与我谈起生死之事。

口里也一直念叨着宫里的内厨所做饭食不如婉姑娘做的可口。

你回去转告她,勤往太后宫里走走,陪其说说话,宽宽她的心。”

“既、既然如此,我明日便让怀婉进宫侍奉太后。”

洛怀川不假思索地当即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