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采访(加更:1330)(2 / 2)

加入书签

                刘奕菲看了看陈硕,说道:“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对不对,但我感觉,世上总会有两个命中注定的爱人。  

                而当他们碰到一起时,也必然是能够产生这样如火焰般炽热的爱情的。”  

                陈硕接着道:“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  

                说的就是这种感情。  

                这种感情是否能够持久,谁也不敢保证,但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是有可能如同剧中一般,短暂而璀璨的。  

                当然,你如果说剧中的感情,就不能单单只说随风和小妹那烈火烹油的感情。  

                刘捕头和大姐,刘捕头和二姐所呈现的,同样也是感情的一种。  

                或许,如果随风和小妹没有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走上如刘捕头和大姐一般,由爱生恨,最后生死相向。  

                但现在没有如果,有的只是他们纯粹而炽烈的爱情之火。  

                五个人物的三段感情,其实也正是展现了爱情的数种可能。  

                爱情是个很宏大的话题,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代表概括的。  

                我想,张导只是将他自己所看到的爱情色彩,在影片中,通过我们展现出来了而已。”  

                对于他的说法,大家倒是很能接受。  

                确实,爱情不是只有一种色彩,每个人都能够从其中看到属于自己的颜色。  

                指不定就绿油油的呢?  

                张毅谋又接着说道:“其实我们并不怕片子被人质疑,大家对这部作品的所有争议,都是对我们的肯定。  

                这种类型的电影,要制造3分钟一个的高潮,可能最后被记住的只是其中一个片段。  

                但是这3分钟是观众没有见过的,就够了。”  

                这话一出,顿时令这个问题上升了一个层次。  

                一部好的作品,该如何去定义?  

                让影评人称赞?让观众喜爱?还是让世人记住?  

                如果只是让人记住的话,那么这部片子无疑是做到了。  

                而且还不是被当做笑话一般的记住,而是有着让人惊叹的点。  

                如那一段水袖击鼓舞。  

                这一段为时四分钟的舞蹈,必将被人所铭记。  

                又聊了一会这个话题,也采访赞扬了一下陈硕。  

                记者又将问题指向刘得华。  

                “我们都知道,刘得华先生如今成了新晋的金马影帝。你在拍摄张导的戏时,会不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谢谢。”刘得华先是双手合什,对记者提起他金马影帝的事表示感谢,随后正色道:“恰恰相反,我感觉我已经在竭尽全力的表演了,但总是觉得还是没有达到张导的要求。”  

                “张导,是这样吗?”  

                “华仔谦虚了,其实他表现的很好,我们当初找他,就是因为觉得这个角色他能够演绎的过来。”  

                “感谢张导的认可与包涵。”  

                又有人问道:“刘先生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是哪里呢?”  

                刘得华认真的说道:“对于最后阴谋曝露之后的刻画稍显不足,总感觉我演的不是那么的到位。”  

                他是真感觉,自己在最后的段演的不够好,没有演出那种野心勃勃,为了欲望舍弃一切的感觉。  

                “确实,当时我们在看的时候,总感觉刘捕头还应该再外放一些,那这是否代表着,你在那场戏中的表演不合格呢?”  

                听到这话,刘得华不禁眼神一变,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说是满满的恶意了。  

                他如果承认了当时的表演不合格,那岂不是说他的金马影帝,有些浪得虚名?  

                如果否认,自己刚才都已经说了,感觉不足,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脸?  

                看了看那名记者,是来自香江的,那就怪不得了。  

                正当他思考该怎么说时,陈硕突然开口道:“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华哥之所以觉得自己演的不够,是因为他太过善良,演这样的角色时,也会心有不忍。  

                就如同张导所说的,请华哥来演就是因为他适合这个角色。  

                从雪地大战中就能够看得出,刘捕头并不是个绝情的人,他会因为女儿的死而失魂落魄的离开。  

                因此在最后的关头,虽然他渴望着权利,但并不代表着他对大姐、对飞刀门没有了一点感觉。  

                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做到绝情觉性的地步,最后他才会被随风所杀。  

                也就是说,实际上,华哥的演绎才是对这个人物的正确诠释,没有一点问题。”  

                张毅谋也接着说道:“对,我们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在讲情。  

                所有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他们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正是因为有了感情,才有了随风与小妹的壮烈,才有了刘捕头和大姐的生死纠葛,才有了这部剧。”  

                电影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并不是被创作出来的,而是众多创作者的灵光一闪,然后发现了一个本就存在的东西。  

                就如同《十面埋伏》,张毅谋等人当初创作的时候,跟这个故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但是就这么随着一遍遍的更改,一遍遍的打磨,才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  

                又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妥协与灵光一闪,才造就了今天这这版《十面埋伏》。  

                然而,一版已经定了型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同样有着不同的模样。  

                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