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肮脏的团队(2 / 2)

加入书签

    助理的语气平淡,他摊了摊手,对亨宁说道:    “事实上,他们不需要真正完成项目的全部建设工作,而是只要完成所有人最关心的那一部分就好了。”

    “基于金属氢材料的常温超导线圈-——这一步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极为复杂,如果他们能在18个月之内解决,就意味着他们排除掉了核聚变实用化路径上最大的一个难点。”

    “这件事情,甚至可以说从核物理学诞生以来,从来都没有人做到过。”

    “他们将会获得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这种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国际声望上、以及技术本身上。”

    “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反制-——而反制的核心,就是NIF。”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面临如此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孤注一掷了”

    “不,我不赞同这一点。”

    亨宁严肃地摇了摇头说道:    “国会是被吓破胆了-——是的,前几年他们在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军工领域的突破很惊人,甚至是可怕。”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基础科学薄弱的事实。”

    “国会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华夏的技术繁荣,是搭建在缺乏理论支撑的空中楼阁之上的。”

    “F-22?航母?096潜艇?”

    “我想问问,这所有的东西,有哪一件的技术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吗?”

    “他们只不过是把已有的技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再加上一些运气,恰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而已。”

    “这样的发展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哪怕是金属氢,也不过是在现有理论的支撑下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取得的成果罢了。”

    “华夏还是那个华夏,他们一如既往地急躁、浮夸,只不过是一点点成绩,就想母鸡一样到处炫耀。”

    “相信我,他们的领先是暂时的”

    这番话说出来,就连助理也有了种被说服的感觉。

    是的,这也是许多人不赞同“华夏领先论”的原因。

    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技术成果都太实用了,就好像是把所有的资源堆在一起,压榨出了现有理论的极限一样。

    可核聚变不一样-——虽然最基本的原理是清晰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是天量的。

    哪怕仅仅是一个等离子体控制,都催生出了无数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华夏真的还能像以前一样游刃有余吗?

    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确定.    于是,他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虽然事实似乎确实如此,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确面临国会的压力。”

    “我们总不能去跟国会说,他们不可能按时完成计划,所以我们的计划也应该向后延迟吧?”

    “这样的理由根本不可能被接受”

    “总而言之,我们的压力不可能得到缓解——这就是无可改变的处境。”

    “不,我们可以改变。”

    亨宁的眼神有些发亮,他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在某个关键领域,锁死对方的理论科学发展进度呢?

    不用过于复杂,只需要在等离子体控制方向上限制住对方的研究进度就好了。

    可问题是怎么做?    他们拥有自己的实验场地,有一群值得信任的研究员,哪怕想通过间谍手段破坏也无从下下手。

    难不成真的像2006年发行的那本小说一样,搞个什么质子出来,去破坏他们的等离子体实验吗?    那也有点太过科幻了。

    一旁的助理看着陷入沉思的他,不由得开口问道:    “所以怎么改变?”

    “我们可以去尝试锁死他们在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研究。”

    亨宁快速回答。

    他的大脑还在飞速运转,运用独属于理论研究者的特殊思维推理着所有策略的可行性。

    要想到达己方的目的,其实可以有两条路径。

    一条,是让对方丧失探索的条件,也就是拿走他们开路的镐子。

    另一条,是让对方迷失探索的方向,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资源。

    相比前者,后者的可操作性显然更强。

    并且,它还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不容易露出破绽,也就不容易得到纠偏。

    或许从“人”身上下手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如果能设计出一套自洽的理论,并将这套理论推广到全世界,或许就能对他们的资源投入造成影响。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太多次,包括巴尔的摩事件、蒂莫林鼠事件、118元素事件等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科研资源向错误方向富集,也导致过严重的学术信任危机。

    要不然,就从这方面下手?    亨宁的脸上浮现出振奋的神色,他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不,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理论上的欺骗必须配合可观测的实验数据,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必须能够亲眼看到、亲自去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一切才会显得合情合理。

    “我需要一个团队-——不,不是我,是我们需要一个团队。”

    “一个团队?什么样的团队?”

    “一个集中了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等离子物理学家、对前沿理论了如指掌、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炮制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团队。”

    亨宁向助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后者不断提出疑问,而随着交流越来越深入,这间办公室里的两人,渐渐达成了一致。

    是的,这确实是一种方法。

    在正面热对抗不能生效的情况下,也许重新回归到本源,才是己方最好的进攻手段。

    虽然让这些人类未来的探索者去做这样的事情确实显得有些肮脏。

    但,谁在乎呢?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