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铁路(2 / 2)

加入书签

若说铁路有利于漕运,大清当年征伐准噶尔、厄鲁特,勘定回疆,沙漠迢遥,兵粮皆陆运而无匮。内陆数百里之遥,人力可至,何必非建铁路。

若说大清幅员辽阔,北京偏居北方,朝廷对地方常有鞭长莫及之感。有火车则易巡视巡查,官吏不敢违法,有益吏治。其实查吏之昏明在精神不在形迹,朝廷清明,地方又焉敢贪腐?

……

听过高心夔列举的反对理由,肃顺大为沮丧。这些理由一个个都冠冕堂皇,想反对却无力反对。

听到肃顺连连叹气,郭嵩焘安慰他道:“亭公不必沮丧,事在人为。办铁路是件利国兴民的好事,当今皇上圣明,又对亭公信任有加。只要亭公说动了皇上,谁还敢反对?谁还能反对?”

肃顺挑动浓眉,叹道:“本朝善待言官,言官们搬出祖宗陵寝说事,皇上也不敢惊扰祖先陵寝呀!”

郭嵩焘献计道:“我有一策,可供亭公斟酌。”

肃顺大感兴趣,说道:“筠仙,你快说。只要可行,我一定向皇上大力举荐。”

郭嵩焘定了定神,斟酌词句,说道:“我在山东清查海关时,认识了一个英国洋商。他很想在中国投资铁路,但南方粤匪太强势,条件不够理想。

“据他说,他能筹到足够的资本修建铁路。但条件是,他要掌控铁路专营权五十年,以便收回铁路投资成本。五十年后,铁路归还朝廷。

“朝廷不花一分一钱,可以建成铁路。我们暂时没有资金、人才,请洋商投资建铁路,倒是件挺好的买卖。”

肃顺也知道,南方中华帝国建铁路,同样与洋商合作,很多资本同样来自洋人。但南方比较强势,要求路权归中国,收益权与洋人按协定划分。

与之相比,洋人对郭嵩焘开出的条件,未免有些过分。肃顺不想打击郭嵩焘的积极性,委婉地说道:“投资、收益尚在斯后,关键是要皇上同意修铁路。”

郭嵩焘已有良策,说道:“洋人送我了一套铁路模型,如同玩具。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套模型同样有机车,有车厢,有铁轨。

“往机车里加入煤炭、生水后,生火点燃,火车就能沿着铁轨奔跑起来,十分有趣。亭公不妨将之献给皇上,请皇上现场观摩。

“若皇上高兴,亭公再乘机建言,在西直门至颐和园之间,修一条短短的铁路,专供皇上游园使用。铁路比马车、轿子舒适、快捷,皇上乘坐之后,必会满意。

“皇上满意了,大清修铁路就有希望了。”

肃顺思考片刻,赞道:“此计甚妙。筠仙可尽快把火车模型带过来,我亲自检视一番。若无差错,就敬献皇上赏玩。”

郭嵩焘更进一步,说道:“亭公不妨把吴淞铁路的故事说给皇上,皇上听了之后,一定更受触动。”

吴淞铁路,全长14.5公里,连接上海租界至吴淞口。1852年,小刀会发动起义,攻占上海县城。英商宝顺洋行趁上海兵乱,修建了吴淞铁路。

宝顺洋行以为,吴淞铁路一开通,好处多多,上海的绅民一定领情,一定会迅速接受铁路这种新事物。没想到,官府率先反对,绅民亦紧跟官府之后,纷纷抵制铁路。

满清官府收复上海后,第一时间与宝顺洋行谈判,花费28.5万两白银,收购吴淞铁路。官民意见一致,准备拆毁铁路,投入大海。

双方特意在合同上写明,宝顺洋行要把机车、车厢、铁轨一切铁路相关物品,台湾基隆港外的大海。当时的台湾属于蛮荒之地,故被上海官府用作投放铁路物品。

火车头、车厢率先装船,运到台湾基隆,在此沉海。正要拆铁轨时,革命军攻占福建、台湾。宝顺洋行借机生事,以合同遇到不可抗力为由,不愿拆毁铁轨。

再后来,革命军攻占上海,与宝顺洋行达成协议:铁路归上海市政府所有、运营。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提倡下,上海绅民不敢再反对吴淞铁路。吴淞铁路已经投入了运营,产生的效益非常惊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