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详细了解产业基地(2 / 2)

加入书签

张国全又问:“每个人每个月,大概能拿到多少工钱?”

郑老叔又抽了两口烟,低着头陷入沉思,他是在计算。

过了半晌,才缓缓说道:“不好说咧,有个别月份,每人能拿到一二百,大部分月份,也就在五六十,七八十的样子。”

更低的,郑老叔还没有说。

像上次镇上养殖场那样,要那么多红砖的情况,平时根本不常见。

哪有那么多大厂子要建,大都是家里娶媳妇,盖自建房的居多,几间房的用砖量,自然不能跟大厂区相比。

再加上后期砖厂人员增多,每人均摊下来,肯定会变少。

唯一的好处,是没那么累了。

给养殖场烧红砖那次,每个人倒是拿到了将近五百块钱,从开窑以来,唯一的一次。

可那是因为人员少,只有十几个人,黑天白天不停的干,照那样干,是要累死人的。

总的来说,砖厂现在是既轻松,又能挣到钱。

砖厂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瓦厂算是砖厂的一部分,平时都是统称砖厂了,张国全对此心里有了大概。

接下来是养猪场,说起养猪场,就不得不提起镇上养殖场的肖厂长,当初为了抵砖厂的钱,拿了人家一百头小猪仔。

原先计划,矿场为了少投入一部分资金,好转投其它项目,由养猪场后期卖了钱,再把之前抵扣的工钱,返还给砖厂。

当然,现在不需要返还了,所有的产业都已归为张国全所有,他也不会让砖厂吃亏,之前的钱还是要给的,后期会进行统一调剂。

哪个项目挣到钱了,都会从中抽调出来,先行返还给砖厂,再或者抵扣工资,怎么都行,这就是脱离矿场,归为个人的优势。

反正都是他张国全的产业,这个项目不挣钱,可以从另一个项目进行补贴,增加了灵活变动。

养猪场不容忽视,剩下的六十多头猪仔长成个了,还有几头老母猪,成了不小的规模。

猪这东西得慢慢来,不是说,今天生了小猪仔,明天就能拿出去卖了,回报上慢了点,但一旦形成规模,绝对是最容易挣钱的产业。

养猪场目前由十几个六七十岁的,带着二十几个三四十岁的在干,特别年轻的,不大爱往养猪场来,累倒其次,主要又脏又臭,年轻的更情愿去五金厂,干干净净的。

再就是养鸡场,规模不大,不到二百只鸡,主要以贩卖鸡蛋为主,由二十几个妇女在管理,五六个汉子拉鸡粪卖钱。

鱼塘是五个人承包,果树就多了,家家户户都领了,到时候统一卖钱。

鱼塘和果树生长周期很长,回报率也低,纯粹就是为了多些利用率,就像鱼塘是砖厂用泥时,挖出的大坑,直接后期改建的。

果树是家里或者地头上有空地的,栽上那么几棵,卖不卖钱不重要,结了果,自家孩子也能吃。

最后一个五金厂,是张国全最看重的。

发展好了,五金厂会超越这些所有的产业,而且,光是来五金厂的村民就有将近百十号人,张国全第一感觉是人员太多了。

那么大的矿场,也才不到两百号人。

以现在五金厂的规模,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多村民。

那时,他因为矿场没有订单,而焦头烂额,再后面又遇到隔离审查,弄得心力交瘁,一直没有时间过问五金厂,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

先不说人员数量的问题,据柱子兄弟俩交代,五金厂目前只能往外销售日常用的洋钉和大头钉。

五金厂采用的是老式机床,后期研究捣鼓了一番,螺丝倒是能生产出来,可往市场供应的供货商,不认可杨家庄五金厂的螺丝。

螺丝属于高精密的东西,你一个乡下的小作坊,先不说能不能生产出来了,就是能生产出来,人家也不敢要你的。

五金厂现在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铁钉子,利润很低,琐碎事倒很多。

柱子兄弟俩极其懊恼,他们想简单了,以为只要生产出来,就能挣大钱。

哪怕柱子再能言善辩,往外跑了好几家大的采购商,都表示不要杨家庄小作坊出来的螺丝,小铁钉倒是可以要,那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五金厂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设备落后的事,再差的东西它也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销路没办法打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