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不一样的村子(2 / 2)

加入书签

        毕竟,他的养老计划中,秦淮茹跟傻柱,缺一不可。

        傻柱这些天也过的难受。

        一个人干活,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天天吃窝窝头,没有油水哪有力气?

        现在,估计连颠勺都费劲。

        要不是刘岚还有些交情,隔三差五带块吃剩下的馒头,傻柱早就坚持不住了!

        而最让他难受的,还是秦淮茹对他的冷落。

        衣服也不洗了,也不来看他了,就是他碰到了也只是牵强的笑笑,让他心里特别不舒服。

        而这样的日子,还有六年。

        每次想到这个漫长的时间,傻柱心理都是茫然,无助。

        而秦淮茹的态度变化,也让他心中的信念慢慢动摇。

        没了内心的支柱,这日子过得更难。

        相比起来,杨小涛的生活轨迹再次变成三角形。

        轧钢厂,四合院,杨家庄。

        好在轧钢厂的生产已经稳定下来,车间里也没那么紧张。

        工人熟练度提升上来,效率也随之提高。

        尤其是这个月的职级考核,经过杨小涛争取,上级考虑到十一车间的特殊性,考虑实际情况,决定更改了考核内容,让车间里的员工热情高涨。

        现在车间已经恢复正常作息,夜班也取消了,工作走上正轨。

        杨小涛也不用整天待在车间里,有时间坐在办公室,看会书了。

        至于杨家庄,高主任离开后,剩下的事都要杨大壮跟王旭阳几人拿主意,当然他们只是跟着先前的路走,有些事还是要杨小涛指点。

        杨家庄.

        杨太爷推着小车,里面小端午半躺着,俩人在学校里溜圈。

        一老一小,都跟个小孩子似的,有时候停下俩人说话。

        一个说不清,一个听不清,俩人都是嗯嗯,却也是自得其乐。

        杨小涛上午回来,在家里收拾完房子,有抽空做好了饭菜,就来到学校,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自从小端午回到村里,就成了杨太爷的心头肉。

        除了吃奶睡觉,其他时候都跟着太爷在村里转悠,那新鲜感,一天比一天起劲。

        或许是遗传,或许是冉秋叶喂的好,小家伙身子长的快,比村里同月出声的小孩都壮实。

        而且这小子啥都吃,菜汤喝,小米粥也喝,甚至窝窝头泡汤都能在嘴里磨一圈,这么能吃长这样也说的过去。

        看爷俩在树下成荫,小车边上还用绳子栓了一只青蛙,每次蹦哒都惹得小端午吱吱叫。

        杨小涛过去打个招呼,然后被杨太爷打发走,无奈走到办公室里。

        办公室里,冉秋叶正在批改作业,除了她还有洪老师。

        杨小涛走进来,跟洪老师打个招呼,随后几天坐在冉秋叶跟前,询问情况。

        两人一周没见,都有些话想说,尤其说道儿子上,更是有说有笑。

        洪老师坐在一旁,端着水杯,看着杨小涛眼睛里闪过一抹笑容。

        当初被下方的时候,他心理的是抗拒的,甚至是灰暗的。

        后来老上级找了关系,才把他调到这里,让他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村子。

        这里的一切,越是了解,就越是神奇,一个村子,竟然在短短几年间发生这样的变化,让他不得不寻找产生变化的根源,从而挖掘出来,让更多的农村受益。

        经过这些天的观察,每次询问村民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及一个人。

        而他清楚,自己能够来这里教学,也是因为那人说了句话。

        他,是个好人。

        当初无意中听到这个评价,他的内心是感动的,也是火热的。

        这让他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未来。

        而这个人,就是杨小涛。

        这也让他明白,这个年轻人在这里的影响有多大。

        对此,心里不感激那是假的,尤其是经历种种,起起伏伏下,有些事心里能够波澜不惊,从容面对。

        但那些关心自己的人,对自己好的人,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无异于雪中送炭,更能温暖他的心。

        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洪老师又心里整理这些天收集到的信息。

        杨村一号,也就是杂交高产玉米的发明者。

        当初发现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发现后,设立了农场。

        而一经实验,就有了良好的效果。

        据说,这次北边实验成功,上次来这里的人,就是商谈购买良种的事。

        而且,他隐晦的觉察到,这次购买不是简单的交易,从高主任带着一群孩子连同种子离开,他就意识到不同。

        而这农场的玉米种子,听说要给周边地区种植,想到亩产翻倍的产量,他就心里激动。

        当年要是有这么多粮食,也不会成为一周攻势!

        除此之外,这人还是轧钢厂的工程师,如此年级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而轧钢厂最近几年推不开的产品,像暖气炉,据说冬天教室里暖和的穿不住棉袄,打水机和压水井,更是解决了农民挑水的问题,今年雨水少,农场能够保证收成,这些东西功不可没。

        而且听说这个东西已经普及出去,不少地方工厂开始打造,好东西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