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郃曹彰 轮番上场(2 / 2)

加入书签

面对王凌的这个疑问,贾诩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他毕竟只是一位谋臣,出谋划策是他擅长所在,但一锤定音却不是他该做的事。

幸运的是,这时候贾诩的背后站着一位英明少主。

曹叡在听到王凌的疑问,并且在看到王凌发出的疑问引起殿内不少大臣色变之后,他直接站起身来,越过贾诩苍老佝偻的身躯,来到了群臣的面前。

“国家危急之际,哪管敌人是否先一步抢占街亭?  若我军能先一步抢占街亭自是最好,若不是的话。”

说到这里,曹叡略微停顿了一下。

但很快一声果敢的决断,从他的口中发出:

“那就打!集齐我国现在所有的力量,无论如何都要夺回街亭!”

在说完这句话后,曹叡不由得群臣有异议,他直接下达了诏令:  “拟招:加左将军张郃为征西将军,命他急率本部兵马驰援街亭!

另派人往淮南、河北两地发出征兵文书,让二地的各级驻将率军支援长安!”

张郃原本归于曹真统领,负责镇守河西之地。

但襄樊会战后,曹丕便将他调往宛城,与张郃一同被调去宛城的,还有精锐的上万关中铁骑。

曹叡是知道这件事的,而他也知道要想做好强攻街亭的准备,则必须派出一员上将前往。

除去曹魏诸宗亲之外,外姓中能被称为上将的,当下也唯有张郃一人了。

曹叡以上的诏令,透露出他要夺得街亭,守护陇右的决心。

可让殿内诸臣没有想到的是,曹叡的决心还远远不止于此。

“派人去任城急召任城王入京!”

听到曹叡的这个诏令后,殿内诸臣纷纷惊讶的抬头看向曹叡。

曹叡口中的任城王,指的是曹彰。

张郃是当下曹魏外姓将领中的第一位不错,但曹魏用将向来讲究以宗亲为先。

也就是近几年来,曹魏宗亲名将陆续凋零,才给了一众异姓将领活跃的机会。

而在现存的一众曹魏宗亲名将中,又是何人的威望最高呢?

之前曹真是曹魏诸宗亲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但在曹真大败后,这一个事实已经悄然之间发生改变。

当下在世人的心目中,曹彰才是曹魏宗亲的第一名将。

甚至在曹真大败之前,曹彰的威望与曹真相比,本也仅仅是稍逊一筹而已。

更不用说,其实在曹操死前的安排中,曹彰才是关中地区的一把手!

局势不利的时候,人心的稳定尤为重要。

尽管近几年来,曹彰一直闲居在任城,但他只是闲居,并不是死了。

其他地方尚且不谈,单单在关中一地,曹彰是很有威望的。

而且当下他是曹魏宗亲名将中,唯一未被糜旸击败过的了。

群臣都知道曹叡要将曹彰急召来洛阳,很可能为的就是让曹彰在关中战场上效力,而这也是出于稳定人心的目的。

可他们更知道,曹彰为何会被曹丕冷藏呀!

不就是因为曹彰在关中的威望太大,让曹丕感受到威胁了吗?

所以他们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曹叡竟然会大胆的起用曹彰来稳定局势。

太子这么做,陛下知道吗?  在群臣用惊讶的目光看向曹叡的同时,曹叡却并没有被群臣惊讶疑惑的目光所影响而改变主意。

父皇忌惮皇叔,但他却不会。

因为自他成为曹魏太子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坚信自己能够牢牢的掌握住,曹魏中的每个人。

无论是老谋深算的贾诩,还是军威卓著的曹彰,他们都是他完成皇图霸业的一种工具而已。

既是工具,何惧之有?  曹叡的这副自信,来自于他自身的聪慧,也来自于曹操当年对他的教导。

而随着曹叡身上从容自信气质的散发,殿内群臣看向曹叡的目光有些恍惚。

他们好似在曹叡的身上,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个熟悉的身影,让群臣心中惊慌的情绪,渐渐平定下来。

迎着群臣注视的目光,曹叡最后说道:  “刘备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

在说完这句预示性的话语后,曹叡便离开了朝阳殿之中。

看着曹叡离开的背影,贾诩沟壑纵横的脸上流露出些许笑意。

若今日是曹丕掌朝,他得知这个噩耗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暴怒,然后慌忙的求计于众臣,最后又陷在诸多的策略中,无法果断的做出处置。

但这些情绪都未出现在曹叡的身上。

曹叡只是在一开始时发泄了一下愤怒的情绪,然后又很快冷静的对棘手的战事做出应对。

会愤怒是人之常情,但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才是一个帝王的优良品质。

很明显曹叡是具备这一点品质的。

而曹叡今年才多大?

想起曹叡的年纪后,贾诩又想到了糜旸的年纪。

糜旸很年轻,曹叡也同样年轻,将来他们一定会是彼此的最佳对手。

再加上还有一位老谋深算的孙权.  孙权难道就会一直臣服于刘备吗?  或者孙权是会忌惮刘备,但若是刘备逝世之后呢?  想到这,心中已有猜测的贾诩不禁剧烈的咳嗽起来。

大江多年来一直东流,多少英雄的热血洒在其中,但却一直洗不净世人心中的欲念。

只要欲念在一日,天下又哪里那么容易重归一统呢?

当年他在关中亲手埋葬了大汉再生的希望。

现在同样是在关中,有一位年轻人想着以一己之力,重新扶起残破的大汉社稷。

可是他做得到吗?  或者这便是老天让他活到今日的缘由吧。

让他亲眼看着自己,是会变为千古罪人,还是顺应时势的开国功臣!  等曹叡解散朝会后,曹叡在朝会上下达的三道诏令,很快便化作文书形式发往各地。

与此同时,率军在天水郡驻扎的刘备,亦意气风发地召开了一场议会。

这场议会,讨论的正是该派何人前去守备街亭的事。

第一章,凌晨还有一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