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法则罪 昭烈之风(5000字!)(2 / 2)

加入书签

相比于张飞的那封奏报以猜测为主,御史经过调查的这封奏报,里面记载阆中周氏的罪行更加详尽,并且每条都有证据在列。

这一点是因为张飞不在阆中后,那些周氏族人愈加无法无天,做事已经肆无忌惮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派去的御史,根本没费太多力气,便能得到阆中周氏的许多罪证。

周群看完奏报后的表现,都落在刘备的眼中。

“当年孝武皇帝设立州刺史,令州刺史奉诏六条察州。”

“卿之家族在阆中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百姓多苦。”

“后又勾结当地官员,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单单阆中一县,就有上千家百姓,因卿之族人所为,而家破人亡,卖田卖儿。”

“孤在颁布《蜀科》之日起,就严令蜀中各位大臣,莫要因为一己私利,而抢夺百姓田产。”

“去年,孤征召益州民众支援荆州,而卿却蓄养数千宾客,并且授意族人与宾客逃避劳役。”

“这桩桩件件,皆有证据在录,卿可还有话说?”

刘备的一句句话语落在周群耳中,听得周群浑身发抖。

而一旁的糜旸,这才知道了为何刘备今日会命其捉拿周群。

原来是周群放纵族人在乡里为不法事。

豪强两个字,是两汉政治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话题。

两汉以来,无论哪个皇帝对豪强都是怀抱警惕与防备心理的。

打击不法豪强,更是被当做两汉以来政治正确的一件事。

翻开前四史就可以知道,两汉许多名臣都是靠着打击不法豪强而名声大躁,逐渐位列三公。

当年诸葛亮制定《蜀科》之时,更是将打击地方不法豪强,扶植贫农恢复生产,当做头件大事。

糜旸没想到的是,在有着《蜀科》的震慑下,周群的家族还敢顶风作案,真的是够胆大包天。

面对刘备的质问,周群哑口无言。

铁证在此,他能怎么辩解。

周群知道自己在被当众宣示罪行之下,已经是死罪难逃了。

这时他强制压下内心的恐惧,看向刘备言道:“大王是因为这不法事而惩治于我,还是当初南和那个谶语呢?”

当刘备听到周群的这句话时,他眼睛眯了起来。

周群口中所言的“南和”,指的乃是张裕。

张裕蜀郡人,乃是益州著名图谶学家。

张裕年少时与阆中周群都很有名望,张裕擅长以天象变化附会人事,预言吉凶,而且天赋和才识都超过周群。

当年张裕的名声远在现今的周群之上。

但建安二十三年时,张裕却因为一件事而身死。

当初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张裕与周群都谏言认为不要争夺汉中。

“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这分别是当时周群与张裕的谏言。

周群与张裕当时都是益州的大名士,他们在大战之前做出这个论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刘备大军的军心。

后来为了稳定军心,支援刘备攻打汉中,诸葛亮特地以此事询问蜀中另一位名士杨洪。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在得到杨洪的支持之下,益州的军心民心才渐渐稳定,从而支援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

后来刘备并没有因为此事,治罪周群与张裕二人。

但岂不料张裕竟然在汉中大战后,又跟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的言语。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才将张裕下狱诛杀。

自诛杀张裕之后,周群老实了很多,没想到他今日竟然旧事重提。

周群今日之所以会提起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张裕鸣不平,他为的是扰乱视听。

他知道当刘备当众宣读他的罪行之后,已经对其起了杀心。

既然如此,他唯有旧事重提,扰乱在场大臣的视听,避重就轻,让大臣以为今日刘备治罪他,是因为“嫉贤妒能”。

唯有这样,凭借着他在蜀中的名声,或许还有大臣会出来为他求情。

果然,在周群刻意的扰乱视听之下,大帐中有些益州籍大臣,开始出来纷纷为周群求情。

看到这一幕,刘备不怒反笑。

周群的心思,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但他会在意吗?

“来人。”

在刘备的呼唤之下,瞬间从大帐之外冲进来百位甲士。

在上百位甲士冲进来之后,刘备手指帐中的周群言道:“带回成都,打入死牢。”

刘备的这个命令让周群面若死灰,跌坐在地。

刘备真的不忌惮他的名声吗?

随后刘备命尚书邓芝,朗读起一份名单起来。

那名单上的名字有数十个之多,大多都是益州系臣子,荆州或者东州系的臣子也有。

邓芝所念的这份名单上的的名字,都是与周群一样指使家人违法乱纪之徒。

周群以为刘备会顾忌他的名声,但周群没想到的是,刘备今日想惩治的根本就不只他一人,他要做的是清洗。

之所以会先拿周群开刀,无非就是他在益州名声最盛,更能震慑人心而已。

在邓芝念名字之前,那数十位大臣看着周群,本来还在冷眼旁观,暗自庆幸。

但他们在邓芝念完名字后,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对,他们立马来到帐中下跪向刘备求饶。

面对他们的求饶,刘备只冷冷地说了句,“尔等残害百姓之时,可曾想过今日?”

说完这句话后,刘备手指这跪地的数十位大臣,口中发出王令道:“全部带走,押回成都受审!”

在刘备王令发出之后,上百位如狼似虎的甲士,马上就上前拖着这往日中一个个高不可攀的大臣,往着帐外而去。

在甲士的拖拽之下,那数十位大臣的求饶声瞬间响彻在大帐之中。

这时的他们,哪还有往日中高高在上的仪态。

刘备的这个举动,顿时让帐中的群臣震惊不已。

以往,刘备哪怕治罪大臣,但不会做大范围的治罪之举。

但随之帐中的群臣很快就反应过来,在许多年前,刘备亦大范围治罪过。

那是刘备刚入主益州的时候,为了惩治蜀郡内的不法豪强,那段时间,众多人头落地,那段时间,蜀中一日数十惊。

可就在那之后,益州的国力迅速恢复,粮食收入急剧增加,为后来的汉中之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性忘记了那场大狱,又开始行不法事起来。

看着帐中群臣震惊的神色,刘备说出了他当初刚入主益州时说的话:

“不法则罪!”

当刘备的这句话传遍大帐中之时,群臣尽皆骇然。

也许他们都忘记了这句话,但是刘备一直记得。

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群臣不要忘记。

耳边听着刘备的那句话,糜旸的脸上流露出了笑容。

刘备也许超脱不出封建统治者的局限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也许他今日所作的一切,有着许多的政治考量。

但无论如何,出身贫苦的他,相比于当世的曹操与孙权,的确是最有可能给百姓带来安定的那人。

因为唯有出身贫苦的主君,才会真正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

昭:威仪恭明曰昭;智能察微曰昭;

烈:有功安民曰烈;宏济生民曰烈;

刘备无愧他的昭烈之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