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思想教育(2 / 2)

加入书签

只见数百士卒围绕着篝火,听着张煌言高亢的讲话。

“崇祯七年,虏酋皇太极率军九万,兵分四路,从喜峰口等地入关。

鞑子不去进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建虏几乎没带粮草军备,吃穿用度全部用抢,所过之处,妇孺老幼遭到屠杀,牲畜、财物尽数被劫。

崇祯九年,虏将阿济格领兵八万,破居庸关入塞,一路狼弃豕突,攻下12城,。

那一次,建虏俘走我大明人口十几万。统统掠到辽东,充当奴隶。就是现在大伙见到的汉人包衣!”

这些明军士卒大多不到20岁,自小时候就对建虏入塞的事有所耳闻。但如今听到这天文数字,结合这些天见到汉人包衣悲惨的生活,往年平白的叙述立马就活灵活现的映在脑海。

他们一个个面色涨红,呼吸急促,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崇祯十一年冬到十二年春。”张煌言的声音回荡在山林,“虏将多尔衮由青山关入关,岳托由墙子岭入关,他们在淮河以北纵横扫荡。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县,掳汉民男女四十六万二千余人,同时掠走大量牲畜和金银财物。

崇祯十五年冬到十六年夏,建虏再次入关,又俘获三十六万九千余百姓。”

张煌言说到这,顿了顿,大吼着问:“建虏凶残否?”

“凶残!”

“大明百姓可怜否?”

“可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杀尽建虏,为国雪耻!”

“斩尽鞑子,为民报仇!”

在张煌言的安排下,有士卒趁着大伙情绪高涨,高呼口号。

数百明军的情绪顿时被带动起来,一起高呼,发泄心中的怒火。

这一套流程是崇祯教给张煌言的。

如此做,一是提高士气,二是平复白天杀戮、破坏带来的心理创伤,三是让士卒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军饷而战,而是为了报仇,为了民族而战。

山谷内的呼声持续了很久,等将士们渐渐平复心情,张煌言继续:

“十多年来,建虏每次都是趁着流寇快要被朝廷剿灭,官兵最疲劳的关键时期入关。

这就使得我大明王师,不得不拖着疲惫之体北上勤王,使得流寇得以死灰复燃,等建虏肆虐和饱食北返后,继续为祸中原。”

“鞑子真是太可恶了!”有士卒怒吼。

“现在!当今皇上以牙还牙,在建虏大败的档口,派我们伏龙小队突袭辽东半岛!搅他个天翻地覆!”

“搅他个天翻地覆!哈哈哈哈……”士卒都是年轻人,在张煌言先抑后扬的讲话引导下,又兴奋起来,不禁哈哈大笑。

要知道,以牙还牙、不报隔夜仇,都是最好的爽点,朱友健自然不会忘记教给张煌言。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