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5 章(1 / 2)

加入书签

身为东山群雄传的忠实读者,崔安到底没能等到自家采买回来那本他心心念念的单行册,就急匆匆踏上了前往定安城的旅途。

不过也没什么遗憾的,毕竟定安报就是从定安城流出来的,若真有单行册发售,那在定安城的人肯定能拿到第一手,说不定比行商入货的速度还要快上许多。

有了这样的认知,崔安的这趟旅程就变得格外有期待了。

他一直是游离于家族之外的“闲人”,又因为崔映雪的事,对于长辈和姻亲陆家多有不满,向来不参与宗族政事,反倒是与城中的匠人们从往过密。

他长兄怒其不争,但也拿他毫无办法。

毕竟当年,家族给崔安娶回来的柳氏性情暴躁,举止放荡,两人八字不合,见面就打,崔安一怒之下,索性搬出了崔家祖宅。

他的婚事是崔柳两家的盟约,中间还牵扯陆家,在践约前不能斩断。

可让他天天对着柳氏那张趾高气昂的马脸,那也是不可能的。都是世家出身的嫡支嫡脉,谁也不比谁卑贱,何必受她那份鸟气

崔安善书画,名下又经营着一些店铺,不靠公中补给也足够一世衣食无忧。

现在除了逢年过节,他轻易不回祖宅,也懒得打听柳氏女又闹出什么荒唐事。

崔家人觉得崔安不成器,他却觉得整个家族都不清醒。

如今崔家真是一年不如一年,成了被陆氏豢养的金丝雀,除了联姻好像也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几代族长包括他亲兄长都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性子,偏还敏感多疑,遇事习惯让陆家顶在前头。

崔安一早便看出来,自家宗族颓势已现,族人却依旧沉溺于旧日荣光,以为“崔”字写在世家谱系第二页,他们便真是一家之下,万姓之上的第二世家。

殊不知,离开了陆家的庇护,崔家人连二流都算不上崔家有多少年没出个像样的人物了文不成武不就,都躺在家族的名声下吃祖荫。除了代代精心培养,嫁入陆家的小娘子们,崔家还有什么拿得出手

崔家,不过就是给陆家配种繁育的母鸡而已,还不如日日在外奋发谋生的匠人。

他这样的认知,越是靠近定安城就越强烈。

边城苦寒干冷,按说环境和气候都比不得中原养人,但这些生活在边城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混沌度日的,各个都精神抖擞,走路带风,生机勃勃。

这样的场面,他在岐江城,在崔氏祖宅已经很少看得到了。

崔安格外喜欢这种风貌。

他觉得岐江城安逸的像滩死水,隐藏在繁荣下的都是僵化和死气,大家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按部就班,没有希望也没有力量。

而边城就不同了。

这一路上大船路过几个码头,他看到一些女子在岸边清点货物,她们的手中都拿着与定安报一样材质的册子,不时还会在上面写写画画,记录着什么。

女子竟然会术数这可是件稀罕事啊

便是在南郡,也只有大世家的小娘子会学些粗浅的算数本事,只为将来为宗妇之后掌管中馈,一般小门户出来的可是没有这等机缘

还有村屯中传来的读书声,太阳落山若是靠岸补给,便能听到村中有讲东山群雄传,讲的那叫一个抑扬顿挫,生动精彩。

再仔细看,却发现讲书的也不是什么名士贤达,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农家汉子。崔安自己就是书迷,定安报上的东山群雄传也不知道回味了多少遍,只一耳朵便听得出,这汉子竟然是完全照搬了报纸上的原文

“你也是诗书传家”

有一次,他实在耐不住好奇心,压低了声音试探对方。

崔安是个贴心人,他觉得这汉子八成是没落世家子弟,为生活所迫才来到边城。若是直接问人家是世家中的哪一个姓氏,等于照着人家伤口猛戳,于是他便转换了一种委婉的问法。

谁知对方抓了抓后脑勺,一脸茫然地回看向他,似乎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啥湿熟传家我家祖辈都是收夜香,干的湿的都要,这玩意哪有熟的”

他顿了顿,蓦地想起了什么,一拍巴掌。

“哦,你莫不是在说沤肥”

“对对对,墨宗的先生说过,肥要沤了才能熟,熟肥上劲还不烧庄稼,湿熟,是湿熟没错”

崔安听得一头黑线,半天才闹明白他是村里专门制土肥的,哪里有什么出身。

之所以能把东山群雄传讲出来,那是因为他九凌城学制肥的时候,天天晚上去听城中的讲书,顺带着也认了不少字,现在勉勉强强也能看明白一些简单的文章了。

“九凌城”

崔安挑眉。

“不是定安城么这九凌城又是什么”

听他这样问,那庄稼汉一挺胸脯。

“郎君你是从中原过来的吧”

“九凌城在咱们边城,那可是比定安城还神奇的地界,是墨宗自己建造的城池”

“墨宗你知道吧就是大德圣人亲自创立的学派。人家那机关器械跟神仙一样,不用牲口不用人,添点煤块磨盘就能动起来还有用水推着走的大锤,不用桨也能动的大船,这都是人家墨宗造出来的”

沤肥汉子说的眉飞色舞,唾沫飞溅,崔安也听得津津有味,两眼放光。

他是喜好机关的人,以前与公输匠派打过不少交道,对于机械的了解远超常人。

虽然不觉得眼前这人在撒谎,但天下哪有加煤就能动的机关,多半是这汉子看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