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2)

加入书签

高萍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去复命,他倾向于谢言没死。无人机进入辐射中心检查地面,发现了当天全部佩普珥人的尸体,都是一刀毙命,整整齐齐划破了喉咙。但谢言没有消息,麦克斯也不知所踪,唯一知道的是五颗类陨石降落在雾霾区目前聚集着多数人口的五个城市,陨石经机器人取样分析后确认是辐射源,一旦爆炸,雾霾区基本可以宣布沦陷。

五个城市的居民接到必须撤离的通知,昔日繁华的都市真正成了空城。

研究所在两次间谍事件后全面戒严,陨石落下后更是分秒必争,他们必须在辐射源爆炸之前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电能即发即用,但怎么把电带到千米高空,又怎么以空气为介质产生电位差,人们掌握着各种发电方式却束手无策。

数次交流会后有人由连山电站研发的无明火烟花提出了一种设想,把线圈送上天。

不同于烟花筒中静立的数十匝细细铜导线,先由运输机在高空顺次投放多个由可通大电流的绞线绕制的大线圈,线圈高度加上间隔距离,总高度近云层厚度。再用导弹推进器携带以高磁导率材料制成的弹头,穿过因重力作用下落至合适高度的线圈,从而在线圈中产生电势,改变其附近正负带电粒子的分布。

原理很浅显,问题在时间,想达到所需精度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模拟和实验,但他们等不起。

第一次试验选择在三个未下雨的研究所驻地同时进行,都以失败告终。最接近成功的一处云层较高,导弹发射时机有所错过,但在近地处监测到电光的产生。

没人想过一次成功,第二、第三次试验紧随其后。第三次试验的其中一处试验地在连城,目前三个佩普珥人能够直接活动的地域之一。

风速、阻力、人员操作,任何一点都会影响精度,何况试验不可逆。一发光弹在试验场一公里外射出,没有击中任何目标,只是从线圈下落路径近旁经过,就让后续线圈的偏离超出误差范围。

设想像冰天雪地中的炭火,让人重拾信心应对寒冬,一次次的失败则刮走脆弱的火星。

一筹莫展的时候,高萍见到了熟悉的脸,但神情气质又全然不同。

“第一,不要在连城、合州、石方这三地进行试验。第二,扩大试验场戒严范围,做到对人员的严密排查,这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尤其是他国研究员的抵触。第三,不要害怕辐射源的爆发,想赢,试验成功一次就够了。我就说这么多。”

至于没说的,高萍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来,关键是怎么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时间限制,报告针对谢言提示的点只做了粗略说明,提交后自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高萍不禁想自己还是幸运的,对情报人员来说最稀有的自然是绝密而真实可信的情报,恐怕不会再有同行做到他这种地步,也希望以后也不会再有类似的机会。

“你是麦克斯吧。”

在连城高萍有临时的办公室,“谢言”就坐在他对面喝茶,茶泡得淡,也是为数不多的配给了。“你的眼光也不错。”

“谢言他......”

“不用担心,他只是在沉睡。”两个人共用一个身体是救急的措施,融入者充当光源,为本体提供能量,本体意识一定程度封存,身体由融入者控制。

“如果你的能量也用尽了呢?”

“我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辐射源爆炸的时候麦克斯还在办公室坐着,泡了最后一点茶,在废弃的纸上随意涂画。

高萍听了他的劝,没有去指挥中心看显示屏上激增的各项指数,但还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忍不住问,“他会管吗?”

“量力而行,顺势而为。我们的其中一条工作准则。”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高萍分了一摞纸,同时扔过去一根钢笔,“看你喜欢手写报告,不如坐下来练字。”

辐射源爆炸后又有数十架飞行器降落,套着厚重防护服的战士们和自如活动的入侵者在雨幕黑暗中纠缠,雾霾区只有他们了。

哪个驻地的研究所已经无所谓了,抓住转瞬即逝的无雨时刻,无视近在咫尺的枪炮声,试验场的工作人员甚至顾不上穿防护服,再次点燃了发射器。

人们再次仰头殷切地看着昏暗的天空。

一道青紫色闪电发于云端,蜿蜒曲折,角度锐利,直击地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