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各方反应(1 / 2)

加入书签

兵部值房。

    李东阳愤怒地将茶杯摔在了地上。

    “老夫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太后会突然出手,助那个该死的莽夫?”

    刘瑾何许人也,哪能将朱厚照的话真个记在心上啊,一出了乾清宫,立刻就给李东阳传去了消息。

    这也是为何李东阳会黯然率群臣退去的原因。

    “如果不是这太后娘娘出手相助,那汤昊今日必死无疑!”

    “现在好了,汤昊被打入诏狱,根本不交给三法司,陛下这分明就是在庇护于他,此獠迟早还有起复的机会!”

    坐在李东阳对面这人,面容略显清瘦,但双目炯炯有神,浑身书卷气息,却身材极度高大,再加上此人瘦削,这身高更显突出,往那里一坐,堪称气度不凡。

    此人正是现任兵部尚书,执掌天下戎政的大司马,杨一清,字应宁。

    “应宁,你为何还能坐得住啊?”

    李东阳怒骂一阵,又剧烈咳嗽了起来。

    眼见杨一清不为所动,他立刻紧追不放地质问道。

    杨一清闻言一阵无奈,默默地将茶水递了过去。

    说实话,杨一清实在是不想掺和这些朝堂争斗。

    当年杨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改陕西副使督学,在陕西任职八年,平时空闲时考察边疆战事,印证自己所学,因此积攒下了边略经验,此后入朝,任太常寺少卿,后进南京太常寺卿。

    按照正常流程,杨一清本来不会如此青云直上的,奈何即便他不愿意,身在官场却难以独善其身,时任兵部尚书的刘大夏一再举荐,杨一清因此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期间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并裁减镇守中官费用,使得军纪严明。

    然后就是蒙古小王子获悉大明王朝换了一个小皇帝,想要试试这个小皇帝的成色,顺便南下劫掠一番打打秋风,却不料被杨一清迎头痛击。

    那一战,杨一清亲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南下北虏入侵并发动奇袭,大破北虏立下军功,击退蒙古军的进犯。

    紧接着朝中的李东阳和刘大夏就开始为他邀功了,朝廷不得不捏着鼻子给了他一个“三边总制”的实权高位,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陕甘总督)。

    这官儿是越做越大了,但杨一清这心里面却越来越不安。

    原因无他,唯党争耳。

    李东阳和刘大夏这些湖广乡党的所作所为,杨一清虽然远在边地但也不是毫不所知。

    事实上,他太了解自己这两位同窗好友了,其人什么德行,杨一清再了解不过。

    越是如此,杨一清就越是不安。

    因为他这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皆是来自于李东阳和刘大夏,皆是来自于湖广乡党。

    哪怕他本人并未因此做过任何结党营私的事情,但是陛下会怎么看,朝廷又会怎么看呢?

    现在更是好得很,不经过他杨一清同意,连声招呼都不打,直接将他杨一清给弄来了朝堂,做这执掌天下戎政的兵部大司马!

    到了这一步,杨一清就算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朝野上下包括皇帝陛下都会默认为他就是李东阳的党羽!

    杨一清那是百口莫辩,只能将满腔火气都对准了李东阳。

    奈何问题在于,他这高升也是实情,饶是杨一清也不可否认,李东阳对他有提携举荐之恩。

    这一来二去之间的腌臜事情,当真是难以说清。

    李东阳注意到了杨一清的脸色,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顿时出言安抚道:“应宁,莫非你还在怪老夫强行将你调来中枢不成?”

    “罢了罢了,老夫也知道这并非你本意,但如今朝堂局势不明,时雍(刘大夏字)又被那中山侯给逼迫得主动致仕,老夫这也是没有办法,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毕竟你杨应宁功勋卓著,而且熟知边事,这是朝野上下人尽皆知的事情,由你继任兵部尚书一职,天下信服!”

    杨一清听出了这些话语中的恭维之意,到底还是忍不住松了口。

    “西涯,你一直都了解我这个人,我只想精忠报国,不愿参与朝堂争斗。”

    “若是你想借助我这兵部尚书的权势,助伱党同伐异谋取私利,恕我杨一清做不到!”

    此话一出,气氛顿时变得尴尬了起来。

    李东阳愣愣地看了杨一清半晌,随后用咳嗽掩饰自己的尴尬。

    “应宁这是说的什么话?”

    “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老夫也是因为那中山侯行事太过暴虐不仁,堪称酷吏典范,所以才会对其厌恶痛恨,仅此而已。”

    “真是如此吗?”杨一清毫不客气地直言道,“公是公,私是私,西涯你现在公私不分,迟早会惹出大祸的!”

    这下子,李东阳是真绷不住了。

    然而杨一清这个兵部尚书,到底是实权大司马,即便是李东阳也不敢在他面前摆谱,所以只能干笑一声,然后黑着脸起身离去。

    回到内阁值房,李东阳暴怒到了极点!

    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杨一清竟然如此不给自己面子!

    什么“公私不分”,轮得到你一个“西南蛮夷”(杨一清祖籍云南)来教训老夫吗?

    倘若不是见你杨一清能力凸出,我等又岂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携举荐于你?

    可你杨一清倒好,不思回馈我等的提携之恩,现在倒是装起什么清高来了!

    真是岂有此理!

    李东阳身子骨本来就弱,这一气之下更是咳嗽不止。

    他唤来一名书吏,想要找杨廷和议事。

    毕竟他李东阳现在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只是一个文渊阁大学士,上下关系还是得弄清楚的。

    至于议什么事,当然是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召新人入阁了。

    随着刘健和谢迁致仕,内阁里面现在就剩下了他李东阳和杨廷和二人。

    而杨廷和虽然资历尚且,但他到底是帝师,再加上国朝不能任二职的惯例,李东阳一做了这内阁首辅,他就不得不将翰林院转交给其他人执掌,而杨廷和无疑就是最佳人选。

    但问题在于,李东阳不想这么做,翰林院是进士养望之地,更是士林清贵之所,谁执掌了翰林院,谁就是文坛领袖。

    早就体验过这文坛领袖益处的李东阳,哪里甘心就这么将翰林院白白交给杨廷和,更何况这杨廷和还是帝师!

    那么,为今之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举荐一个自己人入阁,让他制衡这杨廷和,从而将翰林院继续掌控在自己手中。

    然而李东阳却从书吏口中得知,杨廷和面圣去了,一听到这话,李东阳脸色瞬间就难看到了极点!

    此刻乾清宫内。

    李东阳羡慕嫉妒恨的杨廷和,正跪倒在朱厚照面前。

    “陛下,许久不见,陛下可还安好?”

    杨廷和一句话,直接把朱厚照给问懵了。

    “杨师此话何意?朕好着呢!”

    “既然如此,那请陛下恩准,臣请辞!”

    杨廷和面无表情地从怀里取出了辞呈,然后递给了一旁的陈宽。

    见此情形,朱厚照心中的怒火再次攀升。

    刚刚陈宽请辞,他好不容易才安抚了下来,这突然间杨廷和为什么要请辞?

    杨廷和可是他朱厚照的帝师,更是他这位正德皇帝插手内阁的关键人物,哪里可以轻易离去?

    所以朱厚照立刻就拒绝道:“先前立下过规矩,无故不得请辞,否则……”

    “那陛下革除臣功名即可!”熟料杨廷和竟然直接插嘴,而且还主动请求革除功名。

    这下子,朱厚照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了。

    “杨廷和!”

    “你这又是抽的什么疯?”

    杨廷和悍然抬头,直视着朱厚照。

    他是正儿八经的正德帝师,可以做出一些不算过分的僭越之举,比如直视帝王。

    毕竟天地君亲师,如果君是学生,那么师长为先。

    “敢问陛下,可还记得先帝爷临终前的教诲?”

    “敢问陛下,这一年多的时间可曾去过一次经筵日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