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危局(1 / 2)

加入书签

郭勋下狱。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所谓勾结白莲教,也极有可能是他人栽赃陷害。

    毕竟人家一个正儿八经的世袭侯爷,放着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不过,吃饱了撑的才会去勾结那李福达意图谋反,此事压根就经不起推敲。

    刚开始,汤昊还以为,朱厚照这是扛不住来自于文臣缙绅的压力,所以不得不将郭勋暂时解职下狱,等到风浪平息之后,再将郭勋给放出来,小惩大诫即是如此!

    然而,第二个坏消息,却是直接一拳打在了汤昊命门上面!

    为什么?

    因为兵权!

    只要这海外贸易开始做起来了,那钱粮利益就会滚滚而来,单凭这些足够他汤昊和小皇帝练兵所需了,到了那个时候,小皇帝才算是真正握住了兵权!

    毕竟,汤昊确实执掌了京军战兵,可问题在于养兵练兵这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进这场丁忧,将会持续三年,彻底打乱了汤昊的所有布局和谋划。

    天官马文升也被晒得昏死了过去,好在抢救了回来。

    自那以后,刘瑾彻底成了沟通文臣缙绅与小皇帝之间的桥梁,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刘瑾个人权势暴涨,一跃成为了超越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的内廷第一大珰,甚至因为陈宽面圣的时候提了一下张永之事,这位“内相”竟然遭到小皇帝的严厉斥责,不得不黯然离去。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现在小皇帝身上!

    不知因何缘故,小皇帝旧态萌发,竟然直接罢免经筵日讲,甚至都不再参加廷议,一应事务也全部都交给刘瑾负责,文臣缙绅甚至连小皇帝的面儿都见不到,更别提什么劝导皇帝陛下进学修德了!

    此后,刘瑾气焰愈发嚣张,充分发挥了恶犬疯狗本色,疯狂撕咬外朝廷臣。

    汤昊之所以敢率军出海打通航路,就是因为京军战兵掌控在他手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开始盛行,“百善孝为先”的儒家古训被定为社会规范。

    仅仅依靠搜刮贪官污吏的那些家财赃款,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

    而国库钱粮,则是掌控在文臣缙绅手中!

    想要京军战兵脱离文臣缙绅的掌控,汤昊就必须寻找其他的生财之道,完全可以掌控在小皇帝手中的一条财路。

    左一刀不敢迟疑,立刻复述了一遍事情经过。

    他们所有的弹劾奏章,全都石沉大海,无一例外。

    可惜的是,这种方式,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小皇帝起初也是不以为然,懒得跟那些勾心斗角的跳梁小丑理会,将这些攻讦弹劾奏章全都留中不发。

    因此这三位元老重臣,甚至连小皇帝的面儿都没见到,哪怕他们在乾清宫门口跪了整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哪怕天官马文升当场昏死了过去,朱厚照却是始终都没有露面!

    “侯爷,我们……”

    这是自土木以后,文臣缙绅把持朝政立下的规矩,强行让文臣缙绅把手伸进了京军里面,不说控制兵权,但也可以分一杯羹,预防武夫勋贵做出什么反弹举动!

    而杨一清本人同样精通武略,再加上拥有战功在身,他若是铁了心地听命于那李东阳,跟汤昊对着干的话,那完全可以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强行提督东官厅大营,到了那个时候,汤昊将会受制于这位文武奇才,不管是出兵也好还是练兵也罢,总言而之京军战兵将不会再在他控制之中!

    原来自从汤昊率军离京之后,乾清宫御前太监刘瑾便开始了兴风作浪,不知使了些什么手段,竟然让小皇帝将张永给贬出了乾清宫,而他刘瑾则是自己接替了张永,成了乾清宫总管太监,重新获得了权势。

    汤昊要亲口问一问刘健,因为此刻刘健还没有离京,自从致仕之后就一直待在京师,似乎正在等待着什么。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汤昊就已经坐不住了。

    然而,接下来的这个坏消息,却是直接让汤昊出奇暴怒!

    内阁首辅刘健和东阁大学士谢迁致仕,内阁首辅直接就变成了李东阳这头老狐狸!

    若说先前那两个坏消息,确实只是坏消息的话,那么这个消息,就是致命一击了!

    汤昊听完这一切,面容平静如水。

    然后,每日廷议,就变成了刘瑾代表皇帝出席,严格监视文臣缙绅的所有动作。

    因此在这个时候,通过君臣商议,万历皇帝就下诏夺情,而张居正也没有回乡丁忧守丧三年,得以继续推行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张居正本人也被誉为“救时宰相”。

    而这,恰恰就成了阉党向文臣缙绅发难的借口!

    而左一刀口中的这场“御道遗书案”,就更是让人觉得可悲又可笑了。

    左一刀策马上前,低声道:“侯爷,打探清楚了,元辅大人致仕,是发生了一件性质恶劣的大案,称“御道遗书案”!”

    所以,他若在此时回家丁忧,那么这次改革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先前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都会瞬间白费!

    一般来说,官员丁忧回家会保留官职,而且俸禄照旧,期满后还要官复原职。

    全都被狗给吃了吗?

    这也就意味着,汤昊留在朱厚照的棋子张永,彻底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然而问题在于,这一次错在这些贪官污吏,而不是小皇帝。

    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左一刀早就明白了,自家侯爷越是愤怒到了极点,就越是平静越是镇定,这是暴怒的征兆!

    在这种惊变之下,内阁首辅刘健、吏部尚书马文升和都察院总宪张敷华三人曾多次联袂前去求见皇帝陛下,却都被刘瑾给硬生生地挡了回来,就算有一次他们见到了皇帝陛下,后者也是呵欠连天,根本就不管他们说什么,还没坐下片刻就不耐烦地走了。

    所谓“丁忧”,就是指在职官员的父母过世后,必须停止一切工作,回到家乡为过世亲人守孝二十七個月,也有三年、二十个月等制度,各朝代和时期不一。

    究竟发生了什么?

    才会让刘健如此愤怒和失望,以致于愤然选择致仕呢?

    这个答案,其他人说,都是枉然。

    与丁忧相对的制度,叫做“夺情”。

    比如,效仿当年那位永乐皇帝,掌控海外商路,利用海贸利润养兵练兵,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中兴之策。

    新任兵部尚书,执掌天下戎政的大司马,是杨一清。

    杨一清,这个人,汤昊有所耳闻。

    但是,他这青云直上的大好仕途,依靠的却是刘大夏,依靠的却是李东阳,依靠的却是湖广乡党!

    弘治十五年,因刘大夏一再举荐,杨一清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期间平定边疆进犯、弹劾贪庸总兵武安侯郑宏,并裁减镇守中官费用,使得军纪严明。

    内阁首辅刘健再次联合吏部尚书马文升和都察院总宪张敷华求见天子,希望小皇帝能够网开一面,放这数百名官员一条活路。

    而后正德元年,蒙古小王子听闻大明王朝换了皇帝,想要试试这个小皇帝的成色,数万蒙古军入侵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派兵援助,杨一清于是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蒙古军的进犯。

    比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官居内阁首辅(即宰相或国务院总理),当由他主导的变法改革运动处于关键时刻,他的父亲却忽然过世了。

    御道遗书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