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西南风2级!针对性极强作战法!(2 / 2)

加入书签

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之中,有太多的作战方法被创造出来。

即便是到了热武器时代,冷兵器时代的很多战法依旧能够被在战场上进行使用,甚至起到极强的面积杀伤作用。

其中利用毒气杀人自古有之。

只不过在空旷有自然风流动的情况下,想要用毒气击杀敌人是很难做到的。

一来空气会稀释掉毒气,让毒气的杀伤力衰减。

二来是没有多少人会傻到任由毒气袭扰,而站在原地什么策略都不采取。

但此时的战场情况,山崎大队本身就是打算在这里进行就地防守的,所以他们不会离开这里,这就给独立团利用毒气攻击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

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方式一般就是伪装和逃跑,在晚上的时候,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伪装自己,在白天一般采取逃跑的方式来躲避敌人。

对于植物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方式,一种是大量的生长,即使被吃掉一些还可以保证种群的存在。

还有一些植物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自身带有了一定的毒性,这样就避免了地被其它动物吃掉的危险。

在山上就会生长着这样一种植物。

夹竹桃!

夹竹桃是一种直立的大型灌木,高度可以达到5米,枝条全年灰绿色。

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花期十分的长,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它的花朵就会开放出来了,一般有白色和粉红色两种,还有一定的香气,在南方地区它的花期可以持续到10月底。

夹竹桃堪称是独立团了解到最毒的植物之一。

它的体内包含了巨量的毒素,一片叶子就可以让婴儿直接丧命!

它的枯萎掉的树枝或者树叶同样具有毒性。

在农村地区,农民们看到树木上的枯枝会砍下来当作柴火来烧,可这夹竹桃他们却从来都不烧。

真要是产生的浓烟被吸到肚子里,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在一线天处的森林里面,就可以找到不少夹竹桃,战士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它们的枝叶。

至于其他的有毒植物,战士们同样会进行采摘并且混入其中。

比如说马蹄莲,一品红,郁金香,黄色杜鹃花什么的,只要是在山地里面能够找得到的,通通加到篮子里。

这些花朵在焚烧之后,它们散发的香气会使人头晕无力,甚至昏迷!

独立团的战士们决定让山崎大队好好尝一尝,什么叫做来自华夏原生态的毒气攻击!

ps:日军侵华战争中的毒气史(选读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试验,到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生产化学毒剂和制造化学武器的技术逐渐成熟。

日本在二战中研究制造的包括化学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大致可以分为14类,百余种。

这些武器从种类上区分,可以分为糜烂性毒剂、光气、氢氰酸、催泪性毒剂、喷嚏性毒剂等等。

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军队制造的各种化学毒剂数量,超过7400吨,其中喷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在战争爆发后被大量的用于华夏战场。

根据不同种类的毒剂,日军分别制造了各种毒气炸弹、毒气筒、毒气投射机、撒毒车、撒毒器、毒气喷射器、毒气弹等武器。

在积极研发化学武器的同时,日本非常注重培养配套人才。

1933年,日本陆军秘密成立了专门训练从事化学战人员的习志野学校。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所学校共培养了近4万名军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日本军队中化学战的骨干人员。

除了培养专门的化学战人才外,日军还在部队中对士兵进行有关化学武器的使用及防护训练。

从一战结束到七七事变短短的二十年间,日本已经建立了包括研究、生产、训练和作战等一整套进行化学战的体系。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日军便违背国际法,肆无忌惮地把罪恶的化学武器用于侵略战争中,投向了华夏的土地。

实施化学战的区域,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沦陷区。

日军化学战的毒手,除了战场之上,还伸向了广大的无辜的普通百姓。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就急不可耐的要运用化学武器。

1937年7月27日,天皇的弟弟、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向华夏派遣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了“可在适当时机使用催泪筒”的命令。

基于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日本大本营就运用化学武器而向各部队发出的指示,至少在15次以上。

日军化学战首先在淞沪战场和华北战场拉开序幕。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迅速灭亡中国但中国军民的顽强反抗,不仅打破了日军的计划,还使日军损失惨重。

为了减少伤亡并重新掌控局势,日军奉命在华北和上海投放化学武器。

1937年9月,日军在河北固安,10月在晋北,连续使用催泪瓦斯。

淞沪战役期间,日军则在江苏、上海等地施放催泪瓦斯、芥子气弹、燃烧弹等武器。

由于华夏军队防化手段十分落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初期试验性的化学战无疑取得了极好的战略效果。

随着战争变得更加激烈,日军对化学武器的适用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

日军不仅在主动进攻中使用化学武器,即便在突围、撤退等战局不利的时候,同样使用化学武器扭转局势。

因此,日军把化学武器称作“决胜瓦斯”。

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安庆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日军都大规模地使用毒气,毒气的毒性也逐步升级。

从催泪瓦斯到喷嚏性毒剂到芥子气到鲁易氏气。

1938年9月这一个月期间,日军在长江两岸赣北、鄂东、皖西、豫南各重要战场使用毒气达60余次之多,造成华夏军民大量死伤。

武汉会战展开后,日军的化学武器使用更加系统化。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重点,转向了华北。

面对华北地区出没诡异的八路游击军,日军感到毒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武器。

在晋冀鲁豫的广大地区,山西是日军使用毒气时间最长的地方,种类和次数也是最多。

在日军使用化学武器以后,国民政府也开始研发配备防毒装备,但数量极为有限,远远不够应付日军广泛的毒气攻击。

因此华夏军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毒气攻击,往往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甚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而八路军的防化能力就更弱了,面对毒气攻击时损失更加惨重!

不仅普通士兵,就连高级指挥官如386旅旅长陈庚也曾经中毒!

日军不仅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而且还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实施残酷的毒杀!

战场上有血的法则,华夏同样也流传着一句古话。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面对着闯入家园之中穷凶极恶的歹徒,386旅独立团不介意用他们同样的方式狠狠地进行回敬!

一场不一样的李家坡之战。

自此拉开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