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一罐鸡汤(1 / 2)

加入书签

老陈皮的药方很灵,七八天后,何采菊身上的伤疤结痂了,身体上的疤愈合得快,但心里的伤口一直在流血。

村里每天都有女人过来,给何采菊做饭洗衣,陪她说话,但陈背篓一直冷着脸,不搭理何采菊。

何采菊的那件戏服,被陈背篓撕得稀烂,挂在门口的合欢树上示众,村里人看着风中飘摇的戏服,都摇头叹息说陈背篓太狠了,一日夫妻还百日恩呢,怎么就下得了黑手?

刘麦秆说:“他就是头牲口,可惜了何采菊一朵好花儿,让他给糟蹋了。”

对陈背篓的行事做人,刘麦秆半个眼睛都瞧不上,但对何采菊,他却又感激又同情。

田明丽在世时,和何采菊好得亲姊妹一样,每天忙完了,总要凑在一起说一会话。两人一块,帮衬着做家务、做针线活,一天也离不开。

刘爱雨几个月上就吃何采菊的奶水,田明丽去世后,她将刘爱雨像亲闺女一样照料,就冲这一点,他刘麦秆下一辈子也还不清这笔债。

在刘麦秆心里,何采菊就是一尊活菩萨,他对她怎么可能有不轨的念头?那不是亵渎神灵吗?可惜陈背篓六尺高的汉子,却鸡肚鼠肠,听信村里人乱嚼舌头,吃他的醋。

刘麦秆越想越气恼,我刘麦秆本就是个浪荡子,在我头上扣屎盆子我无所谓,但你别弄脏弄臭了何采菊啊。

说句心里话,你陈背篓配不上何采菊,我刘麦秆更差着十万八千里。

刘麦秆对何采菊抱有深深的愧疚之情,已经好几天了,他每天都关注着何采菊,但陈背篓一直在家,他逮不到机会,只能悄悄趴在墙头上,两个耳朵竖着、两只眼睛瞪着,捕捉界墙那边的动静。

这天清早,刘麦秆看见陈背篓牵着牛去了镇上,这几天,他那头西门塔尔牛一直不好好吃草,水也懒得喝,眼看着一天天瘦下去了。

这头牛值三四千块钱,是陈背篓的摇钱树,只要每年能下一头牛犊,用不了三五年,陈望春学费的难题就解决了。

陈背篓金贵这头牛,每天割来新鲜的青草,捡尽了沙粒和枯枝,将牛草铡得很细,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陈背篓给西门塔尔牛每天三斤料,早中晚各一斤,待遇优厚,牛长一斤肉,就长几块钱。

如果农活不太忙,陈背篓大半的时间消耗在牛身上,中午这顿草料喂过后,他把牛牵出牛栏,夏天拴在树荫下,冬天拴在向阳的墙根。

他用刨子细细地梳理牛毛,把牛身上的杂草和尘土,剔除得干干净净的,牛舒服地用嘴巴亲昵地蹭着他。

牛棚不大,但很整洁,陈背篓每天都要清扫几遍,村里人夸张地说,陈背篓的牛棚比刘麦秆家的锅台还干净。

西门塔尔不吃草,陈背篓着急上火了,比自己得了病还要紧张,他买了一包烟,去请三学。

三学一直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他养的牛多,时间也长,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牛身上的小毛病,他都有办法医治,而不必去镇上找兽医。

油坊门家家养牛,牛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不同的是,牛不能开口说话,不会告诉你身上哪里不舒服了,全凭人的经验去揣摩,所以,给牲畜看病,比给人看病难多了。

三学因此在村里地位较高,差不多要和村长牛大舌头并驾齐驱了,村里有红白喜事,他是必请的尊客。

这天,村东头一头牛不吃草了,请三学看,三学摸了摸牛的肚子,断定是吃了有露水的草,在肠胃里打结了。

他让烧两块砖头,砖头烧热了,用破布裹了,在牛肚子上熨斗一样地熨。

两块砖头轮番着熨了半个多小时,牛肚子里咕噜噜一阵响,拉了屎,撒了尿,牛甩甩尾巴,开始吃草喝水了。

主家盛情款待,三学多喝了几杯,刚摇摇晃晃地回了家,陈背篓就找上了门。

陈背篓搀扶着三学,去看他的宝贝疙瘩西门塔尔牛。

三学打着酒嗝,绕着牛转了一圈,摸耳朵,捏鼻子,看舌头,然后洗了手,接过陈背篓递过的烟,点上火,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一串烟圈说:“背篓,你小子要发财了。”

三学说西门塔尔肚子里,可能有一块牛黄。

牛黄是牛的胆囊结石,牛肚子里有了牛黄,就不思饮食,会越来越瘦,只有死路一条。

千金易得、牛黄难求,真要是有一块牛黄,就发大财了,据三学估计,一块牛黄,能卖二三十万块钱。

陈背篓惊呆了,油坊门人也被这个消息给震懵了,他们只是听说过牛黄,从没见过,老陈皮行了几十年的医,也不知道牛黄长啥样。

天上掉馅饼了,不,是掉下了一块狗头金,不偏不倚地砸中了陈背篓,他难以置信,自己会有这般好运气。

三学说:“你要不信,明天去镇上,找兽医再看看。”

陈背篓激动地一夜未眠,他蹲在牲口棚,心情复杂地看着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西门塔尔,一边抽烟,一边想心思。

天刚蒙蒙亮,陈背篓就牵着牛上路了。

从油坊门到镇上有四十多里地,来回八十多里,牛走得慢,不耽搁的话,需要一整天,再耽搁点时间,回到家就半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