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又来一个大活(2 / 2)

加入书签

“第三个就是投资3亿左右,水准差不多就跟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的那部《赤壁》相当。”

对方想了想,就选了1.2亿这个档次的制作水准。

随后谈到投资份额上,t汕方面提出要最少投资一半的份额,“我们必须成为大股东,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主旋律’。”

宁远对这种说法很认同,这时候应该没人想到这部戏上映会拿到非常好的票房。

韩山平代表中影方面也投资了600万,毕竟这种主旋律电影,全让中影投了也是应该的。

最后的投资比例就成了t市6000万,银禾传媒5400万,中影600万。

事情就算定下了。最后也算是宾主尽欢。

回家后,宁远直接去书房了,76年的时候老爹宁世南就在万岁军里,还参加了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这个电影可不好拍啊。”

听到来意之后,宁世南叹了一口后跟宁远说了这样一句话。

宁远当然明白父亲说的是什么意思。

“好不好拍,这个事也不能推啊。”

宁世南点了点头,这种事情,不管难不难,到了这就不能往外推。哪怕是明知道事情干的好坏都得挨骂,也得认。

“当时我们接到命令的时候是晚上,立马就吹集合号了,全员开往震区......”

宁世南就跟儿子讲了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宁远则拿着笔记本,不断的记下一些内容。

回去以后又开始查资料,因为他记得,原版的《大地震》是改编自一本小说,但宁远忘记这个小说的名字了。

随后宁远终于在睡觉前,找到了这本小说,名叫《余震》,是一个名叫张玲的女作家写的。

第二天宁远就开始让人联系了那个作家,买下影视改编权,随后就开始改变剧本。

而后闲着的王卓正好被宁远叫过来一起跟着改编剧本。

“剧本初稿就交给你了。”宁远把小说交给王卓之后说道。

“这题材?”王卓质疑道。

宁远道:“这电影是t汕和银禾中影联合投资的,初步预定的投资是1.2亿,不排除后面还有追加的可能,这个意义有多重大你知道了吧?”

王卓愁眉苦脸的点点头,“我知道了。”

“这个小说,不要完全照搬,首先方登的养父母的身份,换成军官和军医,还有就是方登被养父猥亵的情节也删掉,总之,可以体现出父爱,不要有多余的情感。这个禁忌类的我就不在提了。第二是原本小说的视角,是这个小灯,也就是方登,但是剧本视角,你要给我换成李元妮,也是就她母亲的视角,来进行叙事。”

这也是宁远在看过小说之后发现的。

原版的小说里,也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叙事,而是将所有时间点都打乱,以记忆闪回的方式进行描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故事的主角,始终是小灯一个。

故事以小灯的视角出发,描述的,是她在那23秒后,长达32年的“余震”,是她被这个天灾毁的彻彻底底的人生。

小灯三次想自我了断,却又呼救,这是很矛盾的,她被折磨的想死,却又想活着,所以在她每次鼓起勇气后,她又会向别人求救。

而电影里却悄悄地将视角放到了“妈妈”元妮身上,元妮成了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可是,和小灯一次次求死不同的是,元妮早在那场余震中,没拉住丈夫的手,在那个二选一的选项中,选择儿子方达的时候,已经死了。

活着,不过是剩下一个用来为丈夫女儿赎罪,为方家赎罪,照顾儿子长大的躯壳。

所以,元妮总是在丈夫女儿的遗像前,插几支香,用盆子泡着几只番茄,她每年买课本教具都买双份,每年都去翻一翻方凳的小坟,将课本放进去,每年祭拜他们父女的时候,总一遍遍念叨着新家在哪儿,回家的路怎么走,总是一个人死死守着念叨了20多年的家。

方达要接她离开,她不愿意。

方达要给她买房子,她不愿意。

方达要她给自己找一个老伴有个照应,她也不愿意。

站在小说里,小灯的角度,妈妈选择了弟弟,放弃了她,而站在电影里,元妮的角度,她却是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

虽然电影在故事处理上,尽量往小说靠拢,但仅仅是叙事角度的替换,其实就能看出,大地震后,留在她们心中的“余震”,是天差地别的结果。

小说视角很明显不适合改变电影,所以宁远还是的选择原版电影的中的叙事模式。

同时宁远还给冯晓刚特意打了个电话,邀请他共同执导电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