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归还(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之后君臣又彼此寒暄了几句,殿中的朝臣们也适时地冒出来插话逗,很快便将庆王掀起来的这个小插曲给盖了下去。

而后歌舞继续,推杯换盏,欢宴正酣,眼看着就到了封赏三军的环节。

晋元帝放下酒杯,正准备唤来身边的太监总管宣旨,可他招手的动作才做了一半,就看见定北侯复又站了出来,神色是难得的庄严肃穆。

“陛下,臣有事启奏。”定北侯躬身拱手,朝着首的晋元帝郑重其事道。

晋元帝有些不高兴自己的节奏被打断,但又实在好奇他这忽然唱得哪一出,遂强忍着一肚子的不满和困惑道:“爱卿有何事启奏,不妨说来听听。”

他这话说得就比较艺术了,先不表态,只说“不妨说来听听”,那潜台词就是,若你说得话还能入耳,那我便姑且听听,若是不行的话,又再另说。

这样一来,不管接下来定北侯说些什么,晋元帝都不会将自己陷入被动之中,是极好的一个话术。

由此可见,晋元帝是个很小心谨慎的人。

和晋元帝做了几十年的君臣,定北侯自然深知自家这位君主的个性,他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闻言定了定神,沉声道:“臣想请陛下收回虎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众人不由齐齐倒抽了一口冷气。

就连晋元帝那张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也出现了难以掩饰的讶异。

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刚刚那番话会出自正值壮年又圣眷正浓的定北侯。

虎符代表的是什么?

是兵权,是身为武将的地位!

兵权有多香,别说是为官为将者了,就是民间的老百姓,心里也是有点意识的,可是现在,定北侯居然如此轻易地就要将它还回去。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是疯了吗?

此时此刻,众人心中都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就连晋元帝,他的第一反应也不是满怀欣慰,而是疑心定北侯此举是否有诈。

没办法,在晋元帝心里,定北侯一直都算不一个老实安分的臣子。

虽说他心里很清楚,定北侯府满门忠烈,沈淮源怎么也不像是会倚仗兵权起兵造反的逆臣,但像把持权力周全己身这种想法,他肯定是有的。

这样一个人,会心甘情愿交出兵权,让自己失去所有倚仗,变成一只没了牙的病虎吗?

晋元帝觉得不太可能,可偏偏就在刚刚,定北侯又真真切切地说出了请他收回虎符这几个字……

一时间,晋元帝忘了该怎么回应。

大殿诡异地静默了好几秒。

几秒钟之后,晋元帝敛去了脸和心底的疑惑惊讶,用一种无奈又温和的语气道:“沈爱卿这是什么话?虎符是先帝交给老侯爷的,且这些年定北侯府又为我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朕岂能做出如此忘恩负义之事,令天下人寒心,沈爱卿莫要再提此事了。”

晋元帝这番话不可谓不冠冕堂皇,任是谁听了,恐怕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全身心信任臣子的好君王。

定北侯闻言心下微讪,觉得晋元帝这拿腔拿调的做派委实有些可笑。

明明心里恨不得立刻将兵权收回去,结果为了不让世人诟病,他硬生生忍下了这份渴望,且还要装作一副自己从未忧心过兵权被定北侯府把持的样子。

如此口是心非,装腔作势,定北侯都替他累得慌。

心里如是腹诽着,定北侯面却半点不动声色,只见他将头又埋低了几分,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容禀,臣并非要陷您于不义,实在是如今的侯府,已经不适合再替陛下保管虎符了。”

定北侯说罢,深深一揖,拜倒在地,“您也知道,臣前些日子受了点伤,如今虽已好转,但终究是伤了根本,不知道还要修养多久,才能重新为国征战,对此,臣感到很内疚,也很惶恐。”

“这次臣等虽险胜了蛮族,也让他们签订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可蛮族人的秉性,陛下是知道的,他们奸诈狡猾,从不守诺,臣担心一旦他们恢复元气,便会撕毁盟约,翻脸不认人,到时候咱们与他们之间势必还有一场恶战。”

“若臣身子健朗,等蛮族人不安分的时候,领着将士们阵杀敌无可厚非,可眼下臣……”

说到这里,定北侯顿了顿,似乎有些说不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原地平复了好一会儿之后,才语气艰涩地继续说道:“臣如今病体残躯,就算拿着虎符,怕是也很难再想从前那般号令三军,如此,虎符在臣的手里,是发挥不出他原本的威力了。”

“臣这些日子想了许久,总觉得将虎符还给陛下才是眼下最好的办法。只有陛下亲自拿着虎符,等战事再起时,才能及时调兵遣将,如此我们也能占得先机,战无不胜。”

定北侯这番话说得十分恳切,晋元帝听后难得陷入了沉思。

抛开定北侯这番分析不说,流落在外的兵权始终是晋元帝的一块心病。

虎符一日不能收回,他便一日不能放心,所以定北侯说要归还虎符,实则是戳中了晋元帝软肋的。

只是如今大军刚刚还朝,又是得了这样的大胜归来的,他若立刻便准了定北侯的奏,未免显得不太仁义……

诚然,他并不信任定北侯,担心侯府会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常常在想,该怎么收回侯府的这部分兵权。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偿所愿。

晋元帝深知,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他的一言一行必定被人目不转睛地关注着,作为江山的主人,万民的表率,他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行差踏错,否则天下人的唾沫都能淹死他。

他当然也可以不在乎这些,任性地做个暴君昏君,天子一怒,浮尸百里,可任性的代价,他真的承担的起吗?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若想一直做这江山的主人,做全天下最最尊贵的人,他就不得不顾忌自己的形象,不得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思及此,晋元帝纠结了,久久没有开口。

定北侯多么精明的一个人,他一看这情况,就知道他们这位精明的皇帝陛下已然有些意动了,只是却苦于找不到一个顺坡就驴的幌子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